欧洲为什么喝红酒(欧洲为什么不生产手机)
欧洲为什么喝红酒?欧洲人喜欢喝红酒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欧洲人为什么喜欢喝红酒?其实主要是因为欧洲人比较注重健康,所以他们在饮食方面都比较注重营养搭配,而且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比较健康,所以他们就会经常喝一些红酒来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是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了这三种情况,那么就说明你的肝脏已经受损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大意,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
都说欧美国家的酒文化更加雅致,我们仿佛从那无数的高脚杯、杂七杂八的礼仪、握杯姿势、品酒流程中感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的优雅天成,可对于这个曾经无酒不欢的国家而言,酒也是一种无法戒除的"甜蜜的烦恼"。
欧美国家嗜酒如命的生活习惯在16世纪以前都是以一种"以酒代水"的方式呈现的,而到了16世纪以后咖啡的出现才让酒的风头被压了下来,而咖啡的发展也带来了与酒文化完全不同的饮用习惯和风俗。
抛却了酒精影响的欧洲迎来了另一种生活方式,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甚至将西方文明的启蒙原因归功于咖啡,他认为:咖啡把欧洲从"酒鬼国度"成功转型为喝咖啡的"理性社会",从某种方面来说,这句话可不完全是一种夸张的宣传手法,咖啡对欧洲的改变足够称得上一句"无与伦比"。
一、 从"酒鬼国度"中寻找生机
(一)欧美国家那些无酒不欢的日子
欧洲人对酒的讲究更类似于我们对美食的不将就,中国人在乎的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而美酒不过是忘忧的工具,只要能一醉解千愁,入喉前无论高雅或粗鄙都可以用"豪放"二字一言以蔽之。
可欧美却不同,他们在乎威士忌一定要加冰,摇晃出美妙的叮咚声和优雅的轨迹;白兰地一定要在圆肚小口的杯子里,让酒香在手的加热下一点点散发出销魂撩人的气味;而葡萄酒更是观色、闻味、品尝一步不能少。
他们将酒的意义"压榨"的淋漓尽致,从它倒进杯子里开始就已经是一场盛宴,因而欧美的酒品尝的是过程,而我们则重酒精带来的结果。
中世纪的欧洲更是酒的天下,世界三大饮品中茶是不盛产酒的英国人最爱,咖啡还不知在何处等待伯乐,整个法国和地中海附近地区因葡萄的丰收和优质而成为了葡萄酒的乐园,贵族以酒代水为生,可以说酒才是他们生命的源泉,只有最低等的、最贫穷的下等人才无奈以"满含脏污和病毒"的白水为生。
而以麦子为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则发明了麦芽酒,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啤酒原身,这种酒不仅供给神职人员,也是我们最古老的酒精饮料,甚至有人认为它推动了游牧到原始农耕社会的演变。如果当真是为了种植以酿酒,那么其嗜酒程度当真令人惊叹。
我们古人喝酒要么为挥毫,或是三五好友相聚又或者夜间无事独饮,可欧美在很长一段时间给人以"变着法子"找酒喝的感觉,一日三餐都要喝酒,餐前酒、餐中酒、餐后酒味道依次不同,餐前酒开胃、餐中酒香浓,餐后酒口感大多更甜些,誓要得到最好的酒精享受。
此外,外出归家有"进门酒",睡前则有"睡前酒",那无数的酒吧也不过是这些时间以外的享乐时间,这种无酒不欢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岁月里让欧美人的思维也泡在了酒精里。
(二)咖啡的诞生
不得不说,咖啡可能天生就是一种优雅的作物,就连它的发现历史都更像是一则神话故事而非"事实"。
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在放羊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羊会去啃食一种不知名的野生灌木果实,羊吃了之后则会在一段时间里变得更加兴奋。
牧羊人看到羊群吃了它并没有不好的反应,就大胆尝试了一下这种红色的果子,惊讶的发现它异常香甜、韵味悠长,能提神醒脑,因此咖啡豆也就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虽然最早的咖啡豆被人们用来做提神药,但没过多久就因其无可忽视的甜美醇厚口感成了人们心爱的饮品,喝咖啡的风气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埃塞俄比亚蔓延出来,在整个伊斯兰教国家开始了一场新的大流行。
15世纪以前,咖啡是阿拉伯世界里的独有珍宝,就连"禁咖啡令"也无法遏制人们对它的喜爱,16世纪的伊斯坦布尔甚至明目张胆的将"给丈夫煮咖啡"写进了法律,声称如果妻子做不到这点,丈夫有权提出离婚。当然,也许当地的六百家咖啡馆也能告诉你当地人到底对咖啡有多热爱。
(三)征服欧洲的全新瘾品——咖啡
咖啡的历史不仅关乎经济,更关乎政治学和社会学,曾经被称为“黑金”的咖啡豆交易额甚至辉煌到仅次于石油的第二位,就连以葡萄酒为骄傲的法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咖啡的出现,给欧洲人带来了最伟大的文明,其意义仅次于火的使用。"
1570年,围攻维也纳失败的土耳其军队狼狈撤退,不慎遗落了一袋咖啡豆被一个幸运的波兰人捡走了,他用这袋神奇的豆子开了欧洲的第一家咖啡馆,先征服了教皇获得了无双的名气,紧接着就掀起了一阵喝咖啡的浪潮。
从一六四五年威尼斯的第一家咖啡馆开张到一六六三年伦敦的八十二家咖啡馆,再到十八世纪的三千多家,咖啡在两百年里强势打破了欧美的无茶不欢和无酒不欢,成为了世界第三大饮品,咖啡馆几乎成了赚钱的代名词,每天都有数百人在这里流连忘返,而咖啡也为欧美开启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二、从瘾品到瘾品,咖啡带来的无酒精式"理性社会"
(一)逼退政治的疯狂酒精社会
酒是多么重要而无可替代的产物呢?对于普通的欧美人来说,一日无酒则无趣,在政治的几度变迁中,无论欧洲还是美洲大陆都曾有过几次风风火火的禁酒运动,然而就如今仍旧繁盛的酒文化来看,其结局不言自明。
酒精社会是一种怎么样的疯狂呢?直到19世纪,仍旧有很多法学家和社会学家将酒称之为"魔鬼的甜酒",并将其视作犯罪和贫穷的根源。
美洲南部以种植园为主的大奴隶主在很多年里都认为酒精会使黑人更具危险性,酿成暴行,工场主也将"禁酒"当做减少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就是在这样似乎人人厌酒的美国大环境下,几次禁酒令却无一获得成功,最终沦为了政府和人民的"躲猫猫游戏",走私贩和黑帮大行其道,社会矛盾激化到难以为继的地步。
禁酒令在美国的退败是酒精社会的威力,它的存在只是让法律懂得了"要规定人们所能够做到的事,不能规定人们无法做到的事",而放弃酒就是酒精社会里人们无法做到的事。
(二)格调高雅的"咖啡式入侵"
在美国这样疯狂的禁酒行为在欧洲似乎未曾如此激烈,这大概就要归功于咖啡式优雅入侵了,酒和咖啡同样作为瘾品,人们总也将其归为一类,然而酒吧和咖啡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再优雅的清吧里也总有来买醉的客人,当然更多的是重金属音乐和火热的舞蹈组成了青春洋溢却也颓废的年轻人生活,可再简陋的咖啡馆也放着轻音乐,以一种众生平等的姿态欢迎穿西装或者大裤衩的各种人群。
咖啡馆是公民的学院,供职于英国皇家学会的约翰·霍顿在英式传统茶文化和强势入侵的咖啡文化中对比后公然表示咖啡馆是促进文明进步的场所,他说:"咖啡馆给各色人等提供社交场合,富人和穷人、有学问的和没有学问的人,都在这里会面;它促进了艺术、商业和其他各种知识的发展。"
事实证明,人们会在家优雅的品一杯白兰地或下午茶,但煮咖啡的手艺大约还是咖啡馆更胜一筹,咖啡虽然也是令人兴奋的饮料,却没有酒精那样天然的刺激感,我们打瞌睡的时候更时常借助一杯咖啡而不是一杯酒,毕竟后者很可能让我们面对比打瞌睡更加糟糕的局面。
因此,咖啡馆成了图书馆一般的存在,在浓厚稳重的咖啡香味里,职员能够安静的办公,学生们小声讨论着学术问题,JK罗琳也在这里创造了一个戴眼镜的绿眼睛小鬼风靡世界... ...
渐渐地,这种咖啡馆社交成了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商业信息、新闻传媒等行业 依赖于此进行信息交流和办公,就连演员、文艺批评家、诗人、剧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也将这里当做灵感的圣地。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造就行为,没有人好意思在轻音乐环绕、人们小声享受咖啡的地方肆无忌惮的吵闹,这里没有喝high了摔杯子的乐趣,只有咖啡带来的无限精力和动力。巴尔扎克一生喝了5万多杯咖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咖啡馆聚集了一群乐趣、生活方式、行为活动完全不同于酒馆的人,也在不断的引诱更多人来到这里,并用"瘾品"特有的手段将人留下,整个过程隐秘而优雅。
它不是毒品,不会让人失去理智,它的魅力已经足够越来越多的人为它着迷,这种渗透式的咖啡入侵让欧洲润物细无声的摆脱了酒精的辖制,从"酒鬼国度"走入了理性世界,催生了科学、文艺的新思潮。
三、小结
彭德格拉斯特在他所著的《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书中曾这样说:
"咖啡入侵并改变了赤道地区的山坡,甚至在有些地方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咖啡加速了土著居民与非洲人的奴隶化与破坏。咖啡馆成了社交聚集点,孕育新的艺术、企业机构和革命,咖啡让欧洲的工人觉醒。咖啡和其他商品一起,孕育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期货。在拉丁美洲,咖啡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酝酿了极端的贫穷,导致军事独裁镇压、反叛和大屠杀。"
这种瘾品进入欧洲的同时也给它的产地带来了无可挽回、难以磨灭的压迫与伤害,然而就是这样一种背后藏着血泪的饮料拯救了被酒精浸染的欧洲。
直到现在,优秀的咖啡产地仍旧以其作为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和政治资本,可以说它不愧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如今也一直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式在改变着整个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