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趣闻:章太炎拿大勋章当扇坠儿 痛骂袁世凯
说起近代史,有一个人的名字绕不过去,这就是章太炎。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他甚至在其中是决定性人物。“中华民国”之名称出自章太炎,“五色旗”是他提出的,身后他用“五色旗”结爻,而拒用青天白日旗。他曾被袁世凯和黎元洪两任大总统授予“勋位”。而他与勋章的最有名的故事,是拿大勋章作扇坠,大骂袁世凯。此事当时曾登于《申报》和《时报》。
杭州西湖南屏山下有个章太炎纪念馆。章太炎早年在西湖孤山下的“诂经精舍”从著名国学大师俞樾“曲园”求学,从23岁到30岁,前后七八年。他说话有余杭口音,初听有点听不清,而且他爱吃江南霉字系列的菜:霉干菜、霉冬瓜、霉枧菜梗、臭豆腐、臭花生……据说有个叫做钱化佛的画家投他所好,用这些菜换走了他手书的一百多幅字,现在当然是宝贝了。
章太炎一生讲学、著书、革命,门下弟子众多,影响巨大。胡适也很敬重章太炎,评价他的古文学是五十年来第一人。1936年6月,在日本即将全面侵略中国前夕,他留下“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的遗嘱黯然离世。他在《中华民国解》这篇文章中首创了“中华民国”这个名称,所以当他死后,非常理解他的夫人汤国梨要用五色绸为他结爻,拒绝青天白日旗。
对于章太炎的评价,鲁迅那段话说得最精辟: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
这两个“并世无第二人”就是这位章门弟子对老师的盖棺定论。说章太炎“三入牢狱”,据现有史料我们只知道有两次,一次是在上海租界因“苏报案”被判刑三年,另一次是在北京被袁世凯软禁将近三年。
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先说他的第一次坐牢。他是个大学问家,却喜欢谈政治,到晚年还喜欢褒贬当世人物。早年他是改良派,在戊戌变法前就支持维新变法,做过上海《时务报》的编辑,遭到通缉而流亡日本。1902年,他与秦力山等人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起草了一篇激动人心的宣言书,以后在留日学生中爱国团体纷纷出现,都是起源于这次亡国纪念会。
1903年,他在上海爱国学社教书,18岁的少年邹容写了热情澎湃的《革命军》一书,他慷慨作序,首先发表在《苏报》上。他还写下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革命大唱赞歌:“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文中甚至直呼光绪帝之名,“载湉小丑,未辨菽麦”。
文章在《苏报》节选发表,举世哗然,上海市上,人人争购,清廷恼怒,认为他大逆不道。加上《苏报》的其他言论,经清廷多次要求,上海租界工部局终于下令查封《苏报》和爱国学社,逮捕章太炎、邹容、《苏报》老板陈范等7人。巡捕来抓人时,其他人都闻风而逃,只有他一个人不逃,他认为革命就要流血,没什么可怕,清廷要捉他已经是第七次。他指着自己的鼻子对巡捕说:其他人都不在,要抓章炳麟就是我!他不仅自己不屑逃走,还在巡捕房写信叫邹容等投案。少年邹容不愿让这位大哥一个人受难,就自动投案。这就是轰动一时、名垂青史的“苏报案”。
章太炎在狱中还公开在报纸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文章:“吾辈书生,未有寸刃尺匕足与抗衡,相延入狱,志在流血,性分所定,上可以质皇天后土,下可以对四万万人矣。”
他在驳斥《新闻报》的文章中预言,五十年后,铜像巍巍立于云表的将是他。有这样的底气,所以他才会在法庭上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为自己辩护,让原告、堂堂的大清zheng府无言以对,因为官司是在租界的法庭会审公廨打的。他的主要罪名是“载湉小丑”四个字,载湉是光绪帝的名,他是那个时代造诣最深的文字学家,他说:所谓触犯清帝圣讳,我只知清帝是满人,不知道什么圣讳,“小丑”在汉语中本来是“类”字或“小孩子”的意思,并不是什么毁谤。
这是36岁的章太炎和18岁的邹容进入历史的日子,以指控罪名之大,他们从没想到会活着出来。当时指控他们的罪名是:“大逆不道,煽惑乱党,谋为不轨”。章长发披肩,穿的衣服不东不西,很像是僧人袈裟。邹容剪掉了耻辱的辫子,穿西服。庭审完毕,他们坐在马车上回捕房,上海街头万人空巷,一路上章太炎大声念诗:“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郎。”
清廷一开始一心想致他们于死地,要把他们两个引渡过来,自己来审判。可是在租界拥有治外法权的外国人不买账,他们有他们的规则。在他们看来,章、邹不过是言论得罪朝廷,是国事犯,并没有那么严重,不同意交给清廷处置。经过两个多月翻来覆去的讨价还价,清廷最后放弃了引渡的努力。
章太炎、邹容请的外国律师都为他们做了无罪辩护,说他们是年轻学生,出于爱国热忱,并无谋叛之意。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律师出庭为被告的政治犯辩护。在他们被捕10个月后,会审公廨终于作出判决,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期满驱逐出境,不准留在租界。
这个案件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排满的一种民族情绪,象征意义特别大,章太炎因此博得大名。此案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极为深远,章太炎所代表的革命言论影响所及,从地域上看,由上海扩大到整个长江流域。从对象上看,由下层阶级普遍到知识阶级,因为章太炎的国学深湛,世人共知。这对于后来革命成功关系极大。特别是“苏报案”,章太炎、邹容以区区个人和大清朝廷打官司,这是清朝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清廷虽然胜诉,章、邹不过囚禁两三年而已,民气为之大壮。这是孙中山后来的评价。
在狱中,章太炎、邹容被罚作苦工,经常遭到拳打脚踢,章太炎为了抗议曾经绝食七天,他从佛经中寻找解脱之道。邹容因为愤激交加,病倒了,刑期不到三个月时死在狱中,只有20岁。1906年6月底,章太炎刑满获释,孙中山派人专程从日本赶到上海接他出狱,当晚就东渡日本。他加入同盟会,并主持机关刊物《民报》,写了一系列有战斗力的文章,用鲁迅的话说那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
袁世凯最怕的两支笔
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从日本回国。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和陶成章等人因为和孙中山意见分歧,重组光复会,以章太炎担任会长。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11月章太炎返回国内,接近同盟会的《民立报》专门发表社论《欢迎鼓吹革命之文豪》:“章太炎,中国近代之大文豪,而亦革命家之巨子也。正气不灭,发为国光,文字成功日,全球革命潮……”呼吁同胞将章太炎看作是“新中国的卢梭”。
他和宋教仁、黄兴等联名发表了很多有关时局的通电,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他还提出过“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的口号,反对“以一党组织zheng府”。
孙中山被推为临时大总统,据说他最初提出的南京临时zheng府内阁名单中,本来是以章太炎为教育总长,因为遇到同盟会内部的反对,才改为蔡元培。章太炎创办了有名的《大共和日报》,发挥了有力的舆论影响,对孙中山及其南京临时zheng府有许多的不满与批评,他为四川烈士追悼会送去一副挽联:
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言虚。
这副流传后世的挽联表达了他对南京临时zheng府的不满。也就是这个时候,章太炎发起组织了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共和党等政治团体,与黎元洪交好,一度还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书生气十足的章太炎恐怕想不到,袁世凯等正是要利用他与孙中山一派的不和,坐收渔翁之利。1913年5月袁世凯为了笼络他,授予他勋二位(“二等勋位”),对此,他是不满的,他的自我评价是八个字:“首正大义,截断众流”。
章太炎认为自己的言论鼓吹之功要在孙中山之上,而且他与黄兴、孙武、段祺瑞、汪精卫等五人论功都高于孙中山(后来黎元洪当总统时授予他大勋位)。袁世凯先是给了他一个总统府顾问的空衔,然后,给了他一个空头的东北筹边使,无钱无人。他曾经发电报给袁,要求拨款三万,很久没有回音,他生气了,给袁zheng府发了个有名的十字电:“只管推宕不要你的钱了。”
堂堂国学大师,文章深奥,这次一生气,发了这个白话的十字电,还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实际上是一次公开抗议。时间在3月25日。这时宋教仁被暗杀的消息已传到东北,南北即将破裂,刀兵再起,章太炎辞去东北筹边使的职务,毅然南下,孙、黄和陈英士等大为欢迎,称其为“革命先觉,民国伟人”。章太炎在国民党举行的欢迎会上也表示:“共和党与同盟会虽时有小嫌,百年宜思大义”。
不过,他发表反对袁世凯的宣言,对于将全部罪行归于袁不以为然,只认为袁身边梁士饴等“四凶”、“七奸”可杀。
等到“二次革命”失败,大家劝他去日本,他拒绝流亡,反而冒险入京,结果被袁世凯软禁(袁曾对身边人说过,他怕两支笔,一是梁启超,一是章太炎),直到1916年6月袁死后才获得自由。入京前,他刚刚和汤国梨新婚不久。
连婚姻都与众不同
这个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的婚姻也是与众不同。
章太炎25岁的时候,母亲给他娶了个妻子,姓王,他总是不承认是妻,所有文字都写作“妾王氏”。他与王氏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这个精通文字学的国学大师,连给女儿起名字也要显示学问,不查字典,我们可能一个字也不认识。
1903年,也就是“苏报案”前夕,他的第一任妻子在故乡余杭病故。这一年他36岁。以后过了10年的单身生活。很多人劝他续弦,给他提亲,问他有什么条件,他的回答是:“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他对上一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很厌恶,所以破天荒地在报纸上登广告公开征婚,他的《征婚告白》中对择偶共有五条要求或者标准:
一是限湖北籍女子;
二是读过书,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
三是属大家闺秀;
四是双方平等,互相尊敬;
五是不要缠足女子。如丈夫先死,可以再嫁;若夫妻不和,可以离婚。
这个五条,后面四条都容易理解,只有第一条令人纳闷。
他自己解释择偶标准时说:“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他为什么会认为“两湖人甚佳”?两湖当中为什么又更限定湖北人?他没有说。据说,他曾看上过一位毕业于女子学校的湖北籍大家闺秀,叫做吴淑卿,有人对他讲,吴也爱上了他,此事虽然没有结果,但因为这个缘故,他对湖北女性有了特别不寻常的好感。
刊登征婚广告在我们今天是稀松平常的事,在当时却是惊世骇俗之举,引起了轩然大波,被许多人看作荒诞,虽然章太炎名声在外,很长时间也没有一个人前来应征。符合条件的大家闺秀肯定接受不了这种越轨的征婚方式。
直到1913年,经朋友介绍,44岁的章太炎与31岁的汤国梨在上海结婚,这则开创先河的征婚广告才算作废。汤女士和《征婚告白》中的五项标准中后面四条基本符合,只不过她是浙江人,不是湖北人。不知道章太炎是不是为这一点感到有些遗憾。章太炎找老婆有5条件,要汤嫁他,她还觉得为难呢。她说章太炎有三点不合她的要求,让她犹豫。
她说:“一是其貌不扬,二是年龄太大(比她大十三岁),三是很穷。”
可是,她想到章太炎为了革命,早在清朝统治下就毅然剪掉辫子,而且为革命坐牢,办《民报》宣传革命,他的精神骨气、渊博学问都非庸庸碌碌之辈可比。她想在婚后可以在学问上随时向他讨教,所以才同意婚事。
汤国梨是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的老乡,不过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她9岁那年就去世了,回到乌镇,在亲戚接济下长大。从小就会写诗填词。而且帮母亲料理家务,针线活、种花除草都拿得起。23岁那年(1905)在舅舅支持下,进入上海新式学堂务本女学读书,同学中有张謇等名流的女儿。她在务本女学不仅成绩出众,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比如保路拒款运动,上街演讲。1907年夏,她从务本女学师范毕业。回浙江私立吴兴女校教书,在这里工作四年,后来做了校长。辛亥年秋天,她辞职准备到上海办学,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她兴奋地写下这样的诗:“莫道秋光多肃杀,经霜红叶烂于花。”
她和老同学张默君参与发起有名的“女子北伐队”,她出主意组织游园会,3天内募集到5万元经费。攻破南京,孙中山建议她们做教育和宣传工作,她们就用这笔钱办了神州女学和《神州日报》,她做教师又做编辑。1913年她已经30岁,这年春天,经同学张默君的父亲张通典(做过孙中山的秘书长)介绍,他和章太炎有了婚姻之约。
1913年6月15日,他们的婚礼在上海有名的哈同花园举行。男女来宾有孙中山、黄兴、陈英士等共二千多人,各界要人与知名人士云集一堂。证婚人是蔡元培先生,证婚书却是由章太炎自己用典雅深奥的古文写的,今天看来有点文绉绉、酸溜溜。什么泰山之竹、南国之桃,还有“松柏后凋,贞干无移于寒岁”等句子,国学大师的证婚书毕竟不同一般人。
当天晚上,章太炎与汤国梨二位,在“一品香”举行了婚宴,酬谢嘉宾。酒席上,宾客们要求新人即席赋诗,而且以20分钟为限,章太炎即席吟了一首五言诗,诗中把自己比做像稗草一样的小草,却把汤女士视为天人,得到宾客尤其女宾的赞赏。汤国梨女士也当场挥毫写下一首旧作《隐居诗》,诗比章太炎写得好,意境高远脱俗,淡泊飘逸,有大家风范。在来客中传看,引得众口一词的赞美声。只,她与顶级文化名人结婚后,夫唱妇随,她的“隐居”梦再也做不成了。他们双双回余杭扫墓、省亲,度蜜月。
另外有一种说法,章太炎在东北回到上海,孤身一人,生活无人照料,所以在北京、上海几家报纸上刊登求婚广告,广告内容很简单,只对“对象”提出三条要求:
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
二、须大家闺秀;
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时下习气。
这三条中有两条和前面相同,只是最后一条多了大男子气味,还是男尊女卑。流传更广的是前面五条,也更可信。
汤国梨万万没有想到,她们结婚不满一个月,还在蜜月当中,“二次革命”爆发了,而且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再度亡命日本,章太炎不仅不走,反而要北上身入险地,当面去责问袁世凯。汤劝他:袁世凯怎么会轻易放过你?他回答:“事出非常,我志已决,卿毋多虑。”匆匆离去。
特立独行的“章疯子”
章太炎是一介书生,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一个特立独行的学问中人。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踏上反清之路。也正因为如此,到了1913年8月,他才会冒险入京,结果被幽禁将近三年,他仍严词拒绝为袁世凯称帝上表劝进以换得人身的自由。
“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这是他当时写下的诗句,其实他手中哪里有什么剑,有的不过是一支笔,和书生的天真、骨气,正如他写给负责看管他的宪兵副司令陆建章信中所言,他在旁人纷纷逃避南下之时反其道而行,仅仅是因为:“余本光复前驱,中华民国由我创造,不忍其覆亡,故来相视耳。”
他被软禁在北京,每天都要写大字“袁贼”、“袁贼”,他在墙壁、窗纸上都写了这两个字。有时也写“袁棍”。他喝酒时,吃花生米,一面去掉花生蒂,大骂:“杀了‘袁皇帝’的头!”
关于他“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垢袁世凯的包藏祸心”,当时的《申报》有过公开的报道:有一天穿蓝布长衫的章太炎手拿团扇一柄,团扇下面系着大勋章,脚上穿了一双破官靴,在总统府院子里疯言疯语,大骂袁世凯,大闹不休。《时报》的题目就叫《章炳麟大闹总统府》。
这是他一生中继“苏报案”拒绝逃走、“风吹枷锁满城香”之后又一个经典镜头,章太炎的形象也由此而永远鲜活。
章太炎被软禁,对汤国梨打击可想而知,她连忙派人到故乡余杭和族人商量营救办法。结果带回来的消息你们猜是什么:“族中已决定将他开除出族。”
袁世凯还千方百计诱迫她也进北京,为了达到长期软禁章太炎的目的,他想把章的家眷接过去。所以,常常有自称章门人或至友来看她,或者问通讯情况,或者表示愿代递秘密文件,貌似殷勤。她和章太炎结婚不久,并不认识他的门人、至友,也没秘密文件要寄。《大共和日报》、《神州日报》几个人多次来找她,说章先生已得到当局谅解,还要出任要职,车马洋房都已准备就绪,先生也乐于接受,当局必须要家属到京,才能成事,所以望夫人早日成行。袁世凯之所以要她北上,就是要断了章太炎南归的念头,而且掩盖了自己软禁章太炎的恶名。而且她参加过革命,又和陈英士有同乡之谊,袁对她也并不放心。
既然北上无益,反而可能中了袁的计算。她坚持不北上。每次写信给章太炎,她总是劝他不要以家属为念。两人在三年中书信往还不断,她多次写诗寄托相思,安慰丈夫。为了生计,她先后到湖州陈英士等人家里当家庭教师。汤夫人给袁世凯写了一封信,措辞得体,不亢不卑,说到自己与章太炎的结合,她有八个字:
“结褵一年,誓共百岁。”
袁世凯先是把章太炎软禁在共和党党部的一间小屋里,再移到龙泉寺,后来又转到钱粮胡同。到龙泉寺的第二天派长子克定亲自送被褥来,都是当时最好的锦缎,他不见。而且把这些东西烧了、扔了。章太炎经常发脾气,骂人,砸碎器物,扬言要放火烧房子,还几次绝食抗议。原来是袁给宪兵头子陆建章下了保护章太炎的手条,共八条,很细致:
一、饮食起居用款多少不计;
二、说经讲学文字,不禁传抄,关于时局文字,不得外传,设法销毁;
三、毁物骂人,听其自便,毁后再买;
四、出入人等,严禁挑拨之徒;
五、哪个人与他关系密切,又不妨碍zheng府的,任其来往;
六、早晚必派人巡视,防止出意外;
七、求见者必须持许可证;
八、保护全权完全交给你。
陆建章说自己奉了袁世凯的命令,无论先生的性情如何乖僻,都必须敬护他。否则我们连黄巾军都比不上了。“章太炎就是当今的郑康成,当年黄巾军过郑公乡避开。”
另有一种说法,袁世凯也想过要把他杀了,陆建章劝说:“太炎先生不可得罪,用处甚大,他日太炎先生一篇文章,可少用数师兵马也。”
第三个版本是幕僚阮忠劝说袁世凯,武则天读了骆宾王的檄文还赞叹是个人才,燕王朱棣挨了方孝儒的骂,也不想杀方。章太炎的文章学术,不可多得,无罪加以杀戮,公的智谋难道还不如武则天、燕王吗?袁世凯听了哈哈一笑,自我解嘲:“他一个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不久,又将章太炎迁居到钱粮胡同。他不想担杀士的恶名。所以,无论章太炎怎么闹,都不杀他,容许他和家人通信,通信虽然要经过检查,但他写的家书中骂袁世凯没有奸雄气象,不过是腐败官僚的头头。说袁连曹操都比不上。这样的信居然都通过了。袁还容许他讲学,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上百人。
后来汤夫人将章太炎那三年中写的家书印了一本,共84封,只有二封给三女儿,82封是写给她的,都写得情致缠绵,古板的国学大师原来也是多情种子。袁世凯死后,他终于回到上海,受到盛大欢迎。他们夫妇回余杭老家扫墓,在杭州也受到盛大欢迎。把他开除出族的章氏族人纷纷前来道贺,汤依然以礼相待。1916年元宵节,吃晚饭时,他夹起一个汤圆对陪同他的长女、小女和长女婿等人说:“汤圆又称元宵,元宵者,袁消也。”
然后把汤圆吞下去。没有多久,袁世凯就报销了。袁说他是一个疯子,在民国初年,他确实有一个“章疯子”的绰号。
其实章疯子并不疯,只是特立独行罢了。
毋庸讳言,章太炎也有缺点,有士大夫式的习气,比如好名,喜欢恭维,爱随意臧否人物,事事要挑剔等。辛亥革命期间,他一度被“意气用事”的一些少年包围。受梁启超之命多次拜访过章太炎的盛觉先在写给梁的信中说,听说章太炎左右几个人,嚣张浮华,专事阿谀,以为太炎奇货可居,挟章太炎而自重,而章太炎似乎为他们所蒙蔽,并不知情。
鲁迅回忆,民国元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好发议论,而且毫无顾忌地褒贬。常常被贬的一群人于是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曰“章疯子”。他的疯子之名由此而来。
生活中的“疯子”很有趣
章太炎平时心思放在学问上,生活上有点弱智。早年在东吴大学教书,住在一间租来的小屋,早出晚归,回家时常常忘记自己的门,走到邻居家去了,还不知道。他喜欢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苏报案”时穿的那件衣服不僧不俗,有点像袈裟。章太炎纪念馆还保存着一件夏天穿的背心,是竹子编的,夏天穿了凉快。他以大勋章作扇坠,大骂袁世凯,也被一些人看作“疯子”。早在日本黄兴就曾经称他是“疯子”。民国初年有“三大疯子”之说,都是国学大师,一个是章太炎,一个是刘师培,另外一个是章门大弟子,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
章太炎的一生维新、革命,亲自参与创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又亲眼看到所谓的民国只不过是军阀们的装饰品,从袁世凯到蒋介石,政治舞台上大大小小的军阀走马灯一样上演着一出出武戏。他的晚年,湖南军阀赵恒惕请他去“主考县官”,孙传芳请他“主持授壶”,吴佩孚想要请他当“总参赞”。鲁迅说他“既离民众,渐入颓唐……但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
终其一生他还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五四时期,北大那些有名的教授,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如黄侃、钱玄同、朱希祖、沈兼士、马幼渔、周作人、沈兼士、刘文典,还有兼职的鲁迅等人。章太炎曾经对人说,他门下有五大弟子,可以比太平天国的诸王,黄侃是天王,汪东是东王,朱希祖是西王,吴承仕是北王,钱玄同是翼王。合称“章门五王”,只是缺了一个南王。有人问章太炎为什么封钱玄同为翼王?章回答:因为他常常喜欢造反,闹独立。原来钱后来成了今文学派,章还是古文学派。五大弟子个个国学深湛,名重一时。
直到他晚年还在苏州办“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还专门讲过《尚书》、《说文》等。他每次讲完一门课,学生就会将听讲记录整理出来,他因为精力不逮,付印前不能亲自审校,所以他坚决不同意在听课记录上署名。
当章太炎滔滔不绝的时候,总是烟不离手,一支接一支,袅袅如缕,每当手边的烟吸完了,他就会大声地喊:“老李,取烟来!”他的嗜好就是抽烟,常常一支还没完,还有一寸,他又点一支,三四个小时接连抽烟,晚年也是,抽的是当时上海流行的美丽牌,偶尔抽白金龙,就是珍品了。他给人写字一般不受钱,而是收香烟,所以绵绵不绝。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儿子七八岁时,看见父亲常常为人写字,就贴了一张纸:写一副对联皮球一个,条幅一张,火车头一个(玩具)。别看他幼稚,问的话,让客人惊讶,比如他会问他爸爸:“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还没有出齐吗?”
章太炎写字常常是钟鼎文,很古雅的,写字的时候,他喜欢一个人。有时汤夫人站在后面,说某个字写得不佳。他会回头笑笑:“你不懂得写字啰!”其实汤不仅诗好文好,而且字也写得端秀,更重要的是深深理解章太炎。
用五色绸为他结爻的原因
民国之前,章太炎和孙中山的分歧就已经很明显了。民国之后,陈英士不仅安排刺杀陶成章,对章太炎的攻击也没有停止过。
1912年3月的一天,章太炎收到一封来自南京临时zheng府的匿名电报,内容是说章太炎主张建都北京,有功于袁世凯,袁要给他教育总长或最高顾问之职,请他速进京陛见云云。章太炎诘问南京zheng府,孙中山有回复。后经电报局查实,发电时“确有内务部印信”。同盟会内部有人说章太炎反对同盟会,还要暗杀他。章太炎每当想起陶成章被杀后,黄兴马上致电陈英士保护他,不免有些激动。
从1912年5月到6月,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以激进著名的戴天仇(季陶)不断地在《民权报》对章太炎破口大骂,从《哀章炳麟》、《该死的章炳麟》、《杀》、《章炳麟非人》、《水性杨花之人妖》这些题目就不难想见其内容。其中认定章太炎最大的罪过就是“运动各界排斥同盟会”、在袁世凯面前“力诋孙、黄”、要求取消南京留守府等,所以指责章“阿权”、“朝东暮西”、“伪诈百出”。
史学家张玉法先生分析:“章炳麟所以组统一党与同盟会抗,是起于对南京临时zheng府权力结构的不满,而武昌革命爆发后,同盟会人对光复会的打击与冷落,亦早已促使章炳麟的离心。”张继回忆:“旧同盟会因政见之不同,已分数派,加入民社者有之,加入统一党者有之……因陶焕卿(成章)光复会之关系,浙江亦与武汉接近,而疏南京。”大致上合乎事实。
因为民国初年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亲密同伴陶成章被暗杀,章太炎终生都骂蒋介石是杀人凶手。1927年6月,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发出“通缉著名学阀章炳麟”令,1928年11月,又呈请国民党中yang通缉他。当然蒋介石没有这么傻,把一个对自己权力没有威胁的章太炎抓起来。
当章氏国学讲习会开办不久,国民党中yang委员丁惟汾前来苏州代表国民党中yang慰问章太炎,他们曾是同盟会的老友。这是老蒋要拉拢元老,收买人心。丁临走时留信一封,里面夹了万元支票一张,说是给他治病用的。章太炎是不肯接受蒋的钱的。那怎么办呢?如果拒绝,会让蒋难堪,也会惹祸。这时,汤国梨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们明天登个报,声明将这一万元用于国学讲习会,作为助学金。凡是困难学生都可以享受免费的教育。
章太炎为此拍案叫妙。第二天,他们登报声明,国民党中yang送的医疗费全部作为助学金。这样就巧妙地应付过去了。
1936年6月,在日本即将大举侵略中国前夕,章太炎留下“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的遗嘱黯然离世。他死后,按照他故乡余杭的风俗,要在棺材内用绸覆盖,并将绸子打成结,叫做结爻。一般都用一种颜色的绸子。非常理解他的夫人汤国梨却买了五种颜色的绸子,红、黄、蓝、白、黑。她将这五种颜色按五色旗的顺序排列在棺内,就是用五色绸为章太炎结爻。
她说:“太炎先生为辛亥革命胜利,为五色旗的诞生,出过力,坐过牢,而没有为国民党旗效过什么劳,因而用五色绸为他结爻,最为恰当。”当时,国民党当局有意为章太炎举行国葬,国民zheng府发布了一个“国葬章太炎令”,其实没有下葬,灵柩一直停在苏州家中的园子里。所谓国葬令只是一纸空文。如果当时真的国葬,那就必须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用五色旗当然要得罪蒋。
章太炎有个心愿,想埋骨在南屏山下,与抗清名将张煌言(张苍水)的墓为邻,他仰慕张煌言,曾经说过:“生不同辰,死当邻穴”。他在那篇有名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中就重点提到了张煌言。
埋骨西湖的这个遗愿一直到1955年才完成。周恩来说章太炎是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是我们浙江人民的骄傲。这个地方现在是章太炎纪念馆,他的故乡也以“章太炎故里”而骄傲。“苏报案”发生后,他在狱中预言五十年后铜像巍巍立于云表,可以说完全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