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千年天人和谐的不陨传奇
千年长河,王朝兴衰,历史更迭,演绎着一场场岁月的无奈变迁。
然而,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却好似不朽的时光天梯,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侵蚀与冲击,依旧难以磨灭那天人和谐的梯田精魂。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千年前的蛮荒高原,今时今日的高原瑶池,如一朵人间奇葩,盛开在哀牢大山之间,形成了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的天然奇观。
1993年3月,法国独立电影制片商杨·拉马偶至哈尼梯田,瞬间便被梯田的旖旎风光所震撼,其未婚妻更是惊叹不已。
当二人看完元阳老虎嘴景区梯田后,激动之下,遂利用在这里的蘑菇房举办了一场永生难忘的独特婚礼,并将哈尼梯田之行当成了一次蜜月之旅。
期间,杨·拉马夫妻二人拍摄下了震惊世界的纪实风景大片《山岭的雕塑家》,一经海外内发行,很快便吸引无数世人的目光,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同年,哈尼梯田被法国报刊评选为1993年度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而一千七百亩的老虎嘴梯田,也成为了摄影家目光下的世界上最壮丽的田园风光。
元阳梯田 经络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为了一睹哈尼梯田的真实风采,来到了元阳县哈尼梯田景区老虎嘴。
当他面对目光所及的数千亩梯田,连连惊羡咋舌: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据传,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末唐初,天下征伐不断,战乱频发。
当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哈尼族先祖,为躲避战祸,率领族人翻越高山河川,徒步数千里,来到海拔二千五百多米的滇南红河一带的哀牢山中定居下来。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哈尼族人以坚韧顽强的斗志,战天战地战河川的精神,用她们勤劳的双手,于山谷间垒埂造田,硬生生开辟出三十多万公顷的山间梯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哈尼族儿女。
特别是上千年来,哈尼梯田数次遭遇洪水冲击,却坚固永存,无不包含着哈尼族人对于哈尼梯田地因势利导的农耕智慧。
2010年,当云南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各地农作物普遍减产,部分地区更是绝收。
但是,位于灾区的哈尼梯田却再次创造了一个奇迹,大灾之年无灾情,反而哈尼人还有增产增收之势。
真难想象,以美景著称的哈尼梯田竟然还有另一面的神奇之处。
日出日落,星空皓月,走进田间地头,踏上田埂稻陇,放眼望去,片片梯田,山水相连,森林掩映,云山雾海中更显奇妙壮丽,变幻无穷,一幅幅艺术臻品天工斧琢,山岳神雕手的美誉也成为了哈尼族人的自豪与骄傲。
如今,哈尼梯田遍布于云南红河州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累计面积约为100万亩。
由于当地水资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海多变,从而令山间梯田产生了无穷的变幻神韵,既壮美恢弘,又灵动含蓄;既脱俗恬淡,又奢华高贵。
还有一簇簇点缀其间的原始粗放蘑菇房,那原始状态般的栖息方式,更加的令人心向往之。
元阳梯田美景这一切,无疑是一部千年哈尼农耕文明的不朽传奇,更是一曲千年哈尼梯田开创精神的时代赞歌。
为了这部传奇的不朽,为了这首赞歌的不逝,面对社会变迁与发展,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的使命又再次落在了哈尼人的肩头。
这一刻,当申遗成功的喜讯传到哈尼女儿的耳中时,她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唱响了哈尼族的赞歌,跳起了哈尼族的舞蹈。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其意义不仅仅是我国又增加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而在于她是华夏农耕文化千年传承的经典杰作,更是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哈尼梯田还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目录。
这些成就,只不过是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部分成果,留给后人的还有诸多的难题与困扰。
想要千年哈尼农耕文明成为真正的不陨传奇,还需要世人投入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如:自然生态系统弱化,导致梯田养水功能下降;景观遗产区梯田被开发利用毁损;产业多样性造成传统水稻品种流失;土地开发利用,致使梯田面积萎缩;传统观念逐步传承断代;农民增产增收方式的改变等。
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当地为减缓和挽救哈尼传统村落风貌和哈尼族民风民俗的逐步消失,投资建设了一个旅游服务综合项目,即:哈尼特色小镇。
该项目融入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哈尼人文理念,倡导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展现哈尼民俗、服饰、饮食、农耕、民居等主题文化内涵。
这个曾经几乎与长城同岁的旷世杰作,如今已奇迹般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当我们身处城市的喧嚣,感受身心的疲惫时,面对那大则八、九亩,小如簸箕般的梯田,层层叠蜒,扶摇直上,直通云海天际,如同人与天沟通,心与地融合,身心瞬间沉浸在入定的空灵状态,那份心灵的舒缓惬意感觉,只有美妙二字可以尽表。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