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事件全回顾—人类最接近灭亡的13天里发生了什么?
古巴导弹危机持续的13天,是美苏冷战军事对立的顶点,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全面热核大战的13天。
事件发生在1962年10月,如果以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开启的标志,则距离冷战开启已经16年。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争锋相对。每增加一个盟友便意味着减少一个潜在的敌人,为博弈中增加筹码。这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以上是冷战的大背景。而讨论古巴导弹危机绕不开的,是柏林问题。
一、柏林问题 心病难除
1946年4月30日,苏联人英勇战斗,率先攻破柏林。
随后,美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进入柏林,与苏军统帅朱可夫商定盟国组成对德管制委员会,将柏林分四个区,由苏美英法分别占领。苏联约占一半面积。
1948年3月,美英法宣布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独立主权国,即联盟德国,俗称西德。苏联不甘落后,在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俗称东德。
柏林虽地处苏占区,但是苏联并不完全拥有这座城市。于是,西柏林一直是苏联的心病。
1961年6月3日和4日,赫鲁晓夫与新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赫鲁晓夫提议盟国签订对德合约,想彻底占领柏林,美国拒绝。
同年8月,柏林墙开始修建。
肯尼迪不愿在此事上刺激苏联,称柏林墙为防御性质,未威胁到西柏林的治理,故予以默许。
二、红色古巴
古巴位于美国南部门户,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只有90海里。
1959年,游击队出身的卡斯特罗率领数百人,攻占古巴首都哈瓦那,宣布成立新政府。
美国担心红色政权的影响力,诋毁古巴革命。于是,卡斯特罗将古巴166家美资企业收归国有。美国随即宣布对古巴制裁。
由于古巴靠近美国,具备重大战略地位。1961年,赫鲁晓夫邀请卡斯特罗到苏联,请他登上列宁陵墓,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肯尼迪政府意图推翻卡斯特罗政权,扶持古巴流亡分子招募雇佣军,总计1400人,称“古巴旅”。雇佣军率先发动袭击,随后在猪湾登陆,最终被消灭。此为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让新上任的肯尼迪总统饱受怀疑,国内舆论批评他软弱、缺乏判断力。
然而,对古巴的渗透一直没放弃。
1961年11月,美国批准了“獴行动”——进行对卡斯特罗的暗杀。
卡斯特罗也成为世界上被暗杀次数最多的人,据199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解密的一份档案显示,卡斯特罗遭遇过634次暗杀。
三、导弹危机爆发
公认的导弹危机持续时间是从1962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的13天。
为了了解事件的全貌,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10月份之前。
1962月2月,在对美国入侵古巴的担忧下,苏联最高主席团批准了对古巴的巨额援助,同时承诺将在古巴部署SA-2防空导弹。
1962年4月,苏联进一步增加对古巴的援助。4月12日,苏联最高主席团批准向古巴运送教官和180枚导弹,以及一个团的常规部队。
1962年5月21日至24日,苏联开始秘密向古巴运送大量核武器。
美国方面,并非没有考虑过苏联往古巴部署核武器的可能性。
早在1962年3月,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就呼吁过要警惕苏联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的可能性。而美国密集完备的情报网络,也确实收集到一些可疑的证据。
1962年8月23日,在肯尼迪总统出席的一次会议上,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麦康明确警告说苏联可能会在古巴部署核武器。
肯尼迪于是签署181号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要求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对苏联可能在古巴部署导弹所构成的威胁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然而,这一切只是怀疑,美国尚没有发现决定性的证据。另一方面,苏联的掩护工作也确实做得好。
1962年9月4日,苏联政府驻华盛顿大使多勃雷宁私下向罗伯特-肯尼迪保证,苏联运往古巴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苏联玩起了孙子兵法里“明修贱道,暗度陈仓”的戏码。
9月11日,苏联发表公开声明,再次重申没有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和运载导弹,警告美国不要进攻古巴或者苏联向古巴运送物资的船只。
9月13日,肯尼迪就苏联向古巴增加军事存在一事,第一次发表公开的电视讲话。他接受了苏联的保证,同时警告,如果古巴成为苏联的军事基地,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保卫自身和盟国的安全”。肯尼迪还就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的定义做了明确的区分。
就这样,苏联成功骗过美国,美国也向苏联传达清晰有效的威慑信息:自己能允许什么,不能允许什么,如果不被允许的情况发生,美方将坚定地采取行动。
10月14日,美国的U-2侦察机,在飞过古巴上空的侦查中,拍下了苏联正在部署的导弹基地的图片。
10月15日,肯尼迪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次日立即召开各部门重要会议。商讨为什么苏联敢在古巴放置核导弹?
肯尼迪和他的高级顾问们提出了四种可能的解释:
1、古巴防御说
美国持续进行的对古巴的渗透和颠覆活动,让卡斯特罗政权和背后的苏联老大哥寝食难安,部署核武器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做法。
但是这一解释也存在很多问题:
若是单纯保护古巴,可以选择常驻军队,部署更多常规武器,也可以签署公开防御条约,震慑美国。部署核武器,反而将古巴推向更危险的境地。就算是部署核武器,也应该是战术核武器(射程100KM以内的导弹),成本低,部署快,隐蔽性也更强。部署中程导弹(1100KM)和中远程弹道导弹(2200KM)需要设立弹道导弹潜艇基地,为什么要大费周章?
2、冷战政治说
肯尼迪在猪湾事件的优柔寡断,被赫鲁晓夫认为是缺乏意志的表现。
维也纳会议上,赫鲁晓夫可能加重了对这个年轻总统的这一看法(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因而往古巴运送导弹,既是对整个美国最高意志的试探,也是对肯尼迪个人意志的试探。
此外,若苏联成功的部署核武器,将严重削弱欧洲对苏联的压制,让美国小弟们看看美国并非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
冷战政治说也存在一些问题:
苏联部署的武器的规模和性质,远超政治性试探的需要。冷战博弈中,威慑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它应当是一种既成事实。苏联应该悄悄地部署基地不让美国发现,但是在10月份就已经被美国发现。苏联真是有意让美国知道吗?还是运气不好,被侦察机就给拍到了?为什么选在古巴?加勒比海一直被美国视为后花园,苏联在该地的军事劣势过于明显。
3、导弹力量说
1945年,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苏联紧随其后,于1949年试爆成功。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拉开帷幕。
核武器不仅是战场上的终极杀招,也是世界大国的身份象征。拥有核武器的规模决定了谈判桌上的气势。
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1962年,美苏的核力量对比如何呢?苏联完全处在下风。
苏联方面,可以从本土打到美国大陆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只有20枚,而苏联军火的一贯特征是:威力很大,精度不行,不免让人怀疑这些导弹是否真的跨越大洲命中目标(多年后,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摊牌,这些导弹确实难以肩负攻击美国本土的重任,是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此外,苏联有约6艘弹道核潜艇,都位于苏联唯一的战略核潜艇基地科拉半岛北部,距离美国7000英里,导弹射程600英里;
苏联威胁美国本土的最大希望,是200架远程轰炸机,但美国的空防不是摆设,这些轰炸机很难真正到达美国本土。
综上,苏联的武器库里真正能威胁美国阵营的,不是远程弹道导弹,而是几百枚中程、中远程导弹和航程更短的可携带核弹的轰炸机。这些可以直接威胁到西欧国家,但是无法打到美国。
同期美国,拥有至少180枚洲际导弹,12艘北极星弹道导弹潜艇(每艘装备12枚导弹),以及部署在欧亚各地和美国本土的630架轰炸机。可以从各个方位对苏联发动进攻。
美国还在其盟国英国、意大利、土耳其部署了“雷神”、“朱庇特”等各式中远程弹道导弹。
对比可知,美国具备对苏联本土进行全面核打击的的优势,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已经具备“辉煌的一次性打击能力”:苏联根本连还击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的战力对比,对苏联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1962年3月,美军设置在土耳其的朱庇特导弹部署完成,更是刺激到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气愤说到:“为什么不扔只刺猬到山姆大叔的裤裆呢”。把中程、中远程弹道导弹部署到古巴,打击范围可以覆盖美国本土全境,这是实现美苏两国真正核均势的重要一步。
导弹力量说可以很好地解释苏联部署的核武器数量和性质。但仍有两点疑问,一个是时间点问题,为什么这么着急实现战略平衡?二是,赫鲁晓夫为什么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呢?除了实现核均衡的长远目标,是否还另有诉求?
4、柏林问题说
柏林,是个心病。
柏林问题对于苏联,用赫鲁晓夫形象的语言描述,“就像一颗蛀牙”,必须拔掉。
西柏林在东德境内,苏联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可以轻松攻占柏林全境,之所以一直没有采取行动,是忌惮美国的核威慑。
根据美国的公开战略和柏林防御计划,如果苏联动用其优势常规力量封锁或者占领柏林,美国将首先发动核战争。
赫鲁晓夫在各种公众或私人的场合,持续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而美国的立场没有丝毫松动。
赫鲁晓夫耍了一个滑头,在9月28日给肯尼迪的私人信件里,赫鲁晓夫保证“在美国选举之前,我们不会对西柏林采取行动”,这句示好的政治说辞,就像一枚烟雾弹,掩盖了实际上已经开展的行动。
对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步行动,如果美国无所作为,说明核威慑起到了作用,美国不愿意为柏林贸然挑起一场危及美国本土的核大战,赫鲁晓夫将把西方从柏林赶走;
如果美国试图谈判,条件就是在古巴和西柏林之间做交换。
如果美国封锁或者入侵古巴,赫鲁晓夫就有同样的理由,封锁或直接占领柏林。
无论美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都将给苏联同样行动的机会,最终指向苏联解决柏林问题。
高,实在是高。
古巴不过是大国博弈之间的一个棋子,是赫鲁晓夫拿来与掌握先手优势的美国叫板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