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后,美国人咋说的?嘲讽的结局、伤亡最高、无底洞
引言:
决战上甘岭带给美国人的震撼有多大?
这一切,从战后美国媒体,美国军史专家的话语中,可以窥见一二。
美国合众社评上甘岭战役时说:这次战斗中美军的伤亡率达到一年来的最高点。
这是媒体从战争伤亡角度进行的评价。
美联社记者伦多夫在报告中说:
金化战役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它所吞食的联军军事资源比任何一次中国军队的总攻所吞食的都更多。
这是媒体从战争损耗角度进行的评价。
主持战斗的将军范弗里特则说:
这是战争中最血腥的和时间拖的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受到重大损失。
这是军队在战后对这场战役的总结,范弗里特用了两个最,一个重大,掩饰自己的尴尬,还有内心的不安。
最后,我们看美国军事史专家沃尔特·G·赫姆特,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书中的评价:
'摊牌行动'得到了一个令人嘲讽的结局。
这是从战争战略角度引出的评价。
一个自以为准备充分的战役,最后打成这样,仅仅一个嘲讽如何能体现?
以上四种层面的总结和评价,让我们明白了这场战役的特殊性和对美国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志愿军到底做了什么?
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又有啥故事?
这场战役到底为何会打成这样的结果?
联合国军为何会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吃瘪?
带着这四个问题,让我们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前线,换个视角看看上甘岭,这个创造奇迹的3.7平方公里山头,那曾经发生的一切。
(决战上甘岭)
一:上甘岭和全方位扳手腕。
回顾这场战役,看过战争前因后续,无数人都会明白,这场战役的特殊性。这特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这是一场敌我双方用非常态化的战争方式,进行的一场大战。
其次:这是一场为了板门店谈判中占据优势,而进行的扳手腕之战。
最后:这是一场双方聚集一切战略要素,全心投入的精神意志之战。
非常态化,以扳手腕为目的,集合全部战略要素,进行的精神意志之战,这就是决战上甘岭特殊之处。
这特殊之处,让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战场之上进行了最后的硬碰硬之战。这硬碰硬从战场四维的,地理条件、战斗意志、战略博弈、兵种协调,缺一不可。
占据优势的联合国军,让志愿军没了任何取巧和妥协的余地,志愿军要获胜,只能在有限的战场四维中,将每一个维度发挥到极致,打一场以击垮对方精神意志为目的的战斗。
用血肉之躯,硬抗钢铁烈焰,用反复争夺,代替运动战法,用工事壁垒,面对密集冲锋。
简言之,联合国军和志愿军都被迫在这场战斗中放弃了自己引以为豪的战斗方式。
志愿军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联合国军居然迎着工事密集冲锋。
双方不惜代价,不计生死,不顾伤亡,谁先退让就等于输掉战役。
联合国军虽然不善于密集冲锋,但他们依旧拥有火力优势和机械化优势。
志愿军方面,则不得依托世界第一的战术指挥和战斗意志,用双手构筑临时工事,使用坑道反斜面战术、添油战术,抗击美军铺天盖地的火炮和步炮协同战术,跟联合国军短兵相接。
在范弗里特几乎无限的弹药量下,用血肉做墙,坚持鏖战。
(坑道中的志愿军剧照)
二:奇迹前的深层政治经济互动。
早在上甘岭战役爆发之前很久,美军和联合国军就有点吃不消了!
这吃不消体现在数据清单和国际博弈两方面!
先看看数据清单。
朝鲜战争是一场局部战争,但耗费的军费,却高达200多亿美元之巨。
要知道,二战巅峰期的美国,1945年的军费也只有800多亿美元。
那个时候的美国拥有约1100万军队,航母就有100多艘(1941年到1945年便下水147艘航母包括大量的护航航母),也才这么多军费消耗,可朝鲜战争的规模才多大?就耗费这么多钱,美国纳税人的不满显而易见。
这无形的经济、政治压力,传导到了前线,才有了1951年7月开始的板门店谈判时段。
朝鲜战争也从运动战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时,战场博弈和国际博弈变的同样重要。
这谈判为何能开始,主动联系我们的依旧是美国人,他们通过苏联传递消息,希望能在朝鲜半岛进行停战谈判。苏联虽乐见美国陷入朝鲜战争的泥潭,但斯大林基于隔岸观火考虑依旧选择了支持谈判。
自那以后,敌我双方都明了,这场战争的战略目标,已然从将对方赶下太平洋或者打到鸭绿江,转变为如何依托战争胜利,获取谈判的主动权。
由此才有了两件事的发生。
第一件事就是毛主席所言的:边打边谈、以打促谈
第二件事则是美国的调兵遣将:美军将逆转战场战局的李奇微将军,调任欧洲(1952年5月),换来一个更有外交和政治头脑的韦恩·克拉克接替联合国军总司令。
这一切,都是双方为了谈判和战争所做的两手准备。
经济压力传导到政治上,然后引发战略变化和人事变化。
可,谈判虽然在继续,但战争也在继续,这继续的战争由一个意外而引爆。
(联合国军换将不断)
三:范弗里特的执念和“摊牌行动”。
1952年4月3日,一架B-26轰炸机从群山空军基地驶往黄海北道首府沙里院执行轰炸任务。当时美军夏季攻势正进行中,美军空军大举出动,空袭志愿军后方,切断志愿军后勤运输线。
这就是著名的“绞杀战”和“反绞杀战”。
为了抵御美军空袭,志愿军高炮群时刻警惕!
这架B26轰炸机虽在凌晨3点执行轰炸任务,依旧没逃过高射炮,一轮集火后B26被击落。
随后,一个美军重要人物就老年丧子了,这人就是范弗里特,他的儿子就是B26的驾驶员。
儿子在战场丧命,让范弗里特深恨不已,念念不忘。承受丧子之痛半年后,范弗里特提交了自己预谋已久的“摊牌行动”计划书。这份以绝对火力为依托,打一场有限战争的计划,是范弗里特切齿的复仇和最深的挑衅。
挑衅的是谈判,复仇的是孩子,危急的是志愿军防线。如果计划一切顺利,谈判桌上的博弈,或许会出变故。
美军总指挥克拉克之前说过,是一个深谙政治和外交的人。
基于此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必定会有政治和外交两方面,而范弗里特的计划,可说深谙克拉克内心,是一个在政治、外交上也很高明的作战计划!
原因无他,目标有限,规模可控,效果明显。
首先:我们看目标有限。
按照计划,摊牌行动的目标是很不起眼的志愿军主阵地,五圣山前的两个高地597.9与537.7高地,如果不是这场战争,谁也不会知道这两个高地在哪。
其次:我们看规模可控。
在范弗里特原本的计划中,预估的己方伤亡是200以内,因为对面的志愿军兵力也仅仅两个连而已,这样的作战计划,就没有大打出手的意思在内。
最后:我们看效果明显,这效果有军事和政治两重效果。
军事上,夺取这两个高地能直接威胁志愿军主阵地五圣山,美军通过控制高地就等于控制了下面的公路区域,美军真要发起大规模进攻可以借助公路让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插入志愿军后方施行包夹战术,形成战场格局上的优势。
政治上,在这片不足4平方公里战场上的小规模行动,不至于打破双方的对峙格局,也不至于破坏整体谈判进程,只要军事上胜利了,就能在谈判桌上获得相对优势,还能帮助参与总统竞选的民主党候选人杜鲁门扭转不利局面,可谓一举三得。
基于此,才有了这次美军认为,有限的,可控的,能改变前线对峙格局,又能炫耀武力,还能帮助大老板竞选的作战计划顺利通过。
克拉克和范弗里特算计了很多很多,唯独算漏了一点!
那就是志愿军寸土不让,英勇无双,最后让他们骑虎难下。
(话剧照片)
四:战役开始。
1952年10月14日,准备充分的联合国军发起了进攻,开始全线炮击长达30公里的志愿军防御线。意图用全面进攻的姿态,让志愿军将集中注意力在五圣山、西方山阵地方向,掩护主攻区域的突然性。
在无差别覆盖攻击同时,联合国军集中了200多门火炮和200多架次的飞机,以超过五倍弹药量的火力密集轰炸只有两个连分别把守的597.9和537.7高地。
无数狂轰滥炸后,为进攻顺利,联合国军特别安排3个步兵营兵力冲锋,指望一鼓而下!
(联军轰炸机)
在战前,为了鼓舞士气,为了宣传效果,联合国军甚至还邀请了不少国际媒体观摩战斗。
由此可见,这场战役就是剑指为何?从不是两个高地的归属,而是背后的板门店谈判。
可是他们的如意算盘,遇见了志愿军的“坑道”战术。
战术素养世界第一的志愿军,依托高地特有的花岗岩和石灰岩地形,还有崎岖的山地地貌构筑了复杂而又坚固的坑道工事。
笔者在阅读朝鲜战争资料时,经常看到的志愿军战法就是依托岩石、峭壁构筑工事!
这山地工事,即能防御敌人的火炮进攻,也能居高临下,阻击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在战斗中创造出有利于志愿军的战场态势。
在朝鲜特有的石灰岩、花岗岩地貌配合下,才有志愿军不断创造奇迹的“坑道”战术出现。
三八线对峙的一年多时间内,志愿军轮换驻扎五圣山区域的部队,从未有一天懈怠过对于坑道工事的构筑,为了构筑坚固的工事,志愿军将士不仅用铁锹挖掘,还用炸弹炸花岗岩!
正是这长久战备还有不懈挖掘,才有后续凭借坑道,抗住联合国军190万炮弹的奇迹出现。
面对志愿军的坑道战术,自以为火力无双的范弗里特吃瘪无数,以为能大力出奇迹的火力覆盖,在志愿军坚固工事面前无功而返。
第一天的战斗,他们失利而归。但,他们依旧不甘心啊?
无数媒体看着,自己准备这么久,发了这么多炮弹,咋能一打就退?
(坑道战术)
五:添油战术和志愿军火力。
联合国军的全面进攻是幌子,重点进攻是真,志愿军当然看的一清二楚。
“摊牌行动”的阴险用心,还有范弗里特的战术,让志愿军明白,这家伙目标就是打下上甘岭那两个高地,以在后续的谈判中占据优势。
面对敌人的咄咄逼人,我们哪能认怂?随后就有无数支援部队开始进入上甘岭区域。
原本的两个连,后来变成了营、团、师,最后终于在不断激战后变成了军级单位。
志愿军在增兵,联合国军不愿放弃,也在持续增兵。
但志愿军依托坚固的坑道,抵消了敌人的火力优势,持续完成了坚守任务。
这其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除了坑道之外,还有志愿军的炮火支援。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火炮对轰也不是一边倒。
按照战后统计,美军耗费了190万发炮弹,志愿军的数据则是40多万发,虽然双方火炮消耗比为1比4,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美军火炮依旧占优。
(数不完的弹壳)
美军火炮,除了轰炸坑道工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封锁周边支援上甘岭的交通要到,这也是志愿军坚守高地的战士,连苹果都难以吃到的根源,在敌军炮火封锁下,难以送上去。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甚至将自己的警卫连送上前线送补给上去,最后能突破防线的人也不多。
联合国军的火炮优势,让受限于口径小、数量少的志愿军炮兵,决定调整战术防线,以“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这无疑是争锋相对的打法!
因为联合国军的战术是,在火力覆盖完之后投入大规模军队进行人海战术冲锋。
这个时候,炮击非常有效,美军上了高地后,美军火炮就不会开火,志愿军火炮轰鸣,还能有效配合坚守坑道的志愿军将士们作战,此消彼长之下,联合国军虽然火炮数量质量都占据绝对优势,依旧打不下阵地,就算暂时打下来了,在志愿军火炮的进攻下,也守不住阵地。
这两个高地就在坚守,拉锯,火炮覆盖如此反复之下,易手数十次。
战场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这其中主攻,还经常人海冲锋的美军伤亡更重。、
按照战后统计,联和国军伤亡2.5万人,遭遇炮火伤亡的高达1.3万人。
美国士兵在战后回忆时,经常提到的就是志愿军那恐怖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
六:被改变的战术和不改的意志。
从志愿军入朝开始,志愿军的战术风格就是运动战为主,穿插战术为主。
这是前五次战役的战术常态,这个战术要经受美军巨大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的骚扰和压制。
但,这并不代表志愿军打不了阵地战。
在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早已蓄势多时发挥空间有限的志愿军炮兵,终于抓住机会,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上甘岭战役上1.3万联合国军的伤亡,即是志愿军战术转变的标志,也是解放军从小米加步枪时代,进入导弹大炮重火力时代的前宣。
坚固的工事是防御的基石,炮兵的出彩让志愿军终于能通过另一种方式打赢战斗。
这一战略转变,改变了志愿军战术,但依旧没改变志愿军的战斗意志。
高地的反复争夺,是志愿军和美军短兵相接硬碰硬的结果。
唯有在高地上站稳脚跟,打破美军的战略意图,才能在板门店谈判中握有主动,在国际上证明志愿军即便正面硬刚美军依旧不落下风,让美国人知难而退。
无数英雄的故事,太多太多,他们用前仆后继的勇气,诠释了战斗意志的重要性。
而前仆后继,恰恰就是志愿军最终完胜的根本。
(前仆后继)
这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志愿军将士们的战斗场景。
天空上美军飞机在轰炸,随之而来的还有无尽的猛烈炮火,防御阵地因为这立体打击,陷入困顿,不少战士们,为了应对这火力覆盖只能分散建制,将大部队退往掩体。
一个阵地能驻守的将士有限,志愿军的无数阵地,往往都是三人一组,阵地上一个将士牺牲了,坑道中就出一个将士去支援阵地。
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前线的伤亡,也不至于让阵地失去战斗力。
志愿军就这样用前仆后继方式,在这场关乎意志力的比拼中,让联合国军失去了战斗意志。
持续一个多月的战斗,就是这样一轮轮勇士接力打赢的。
无数战士们,在那一刻,跃入掩体的时候,他们坚定的眼神,毅然前往的背影,还有战友深情的注视,就是这战斗精神的体现。
哪里没有苹果,有一个我们要分着吃,因为我们是战友。
哪里没有水源,有了我们也要一起喝,因为我们是战友。
哪里没有告别,每一个走出去的战士,我们都不会忘记。
拿着战友的钢枪,继续战友的使命,这才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战争。
(战友情)
尾声:
这样的对手,是美国人从未见过的。
在持续拉锯之后,克拉克和范弗里特终于停止了增兵上甘岭,主攻的美军锐气尽失,美国本土的援军也不会来,随后的战斗,来的居然是南朝鲜军队,他们都来了,胜负已分。
1952年11月20日,志愿军收复537.7高地6号阵地,11月25日,志愿军537.7高地换防战役结束。谈判桌上的扳手腕,延伸到了战场上,才有上甘岭战役,可美军依旧输了!
美国军政两界终于达成共识,那就是朝鲜战争只能到此为止了。
随后接连发生的一切,都有这场战役的深远影响。
1953年1月,民主党败选杜鲁门下台,艾森豪威尔成了美国新总统。
1953年夏,志愿军接连发起夏季攻势和金城战役,确定了三八线格局。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店正式签署。
这小小的3.7平方公里战场上,志愿军又一次诠释了世界轻步兵巅峰,还让志愿军巨炮火力战力初现。
一场战役,决定了东北亚的格局。
致敬英雄,致敬上甘岭!
范弗里特弹药量已然成为过去,今日的我们,已经成为不失勇敢,火力为先的铁血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