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九锡-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公历4年,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群臣奏请加封大司马王莽为宰衡。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官名大宰,辅佐商汤的贤相伊尹尊号阿衡,故以“宰衡”之号来表彰王莽的贡献,位在众臣及诸侯王公之上。
王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们的拥戴。不久后,众臣们再次集体上疏,奏请为王莽加九锡。一年后,王莽毒死汉平帝,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自己称“摄皇帝”“假皇帝”,代天子执政;到公元8年,王莽正式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被授予九锡的大臣。
自此,受九锡者之后大多篡位,加九锡也与篡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痴迷儒学的新圣人还是暗藏野心的篡位者?
九锡(cì,通“赐”)是皇帝封赏的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悬、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和秬鬯(juchang)。这些物件按照礼制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其形式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任何人得到了九锡的赏赐也就意味着他所能从皇帝处获得的荣誉与封赏已经到头了,无法再高了。
除非,取天子以代之。
王莽开了这一恶例后,后世功高盖主有异心者,多在生前加封九锡而后篡位称帝;许多并无异心担心皇帝清算的功臣也会拒受九锡,以示避嫌。
王莽之后加九锡者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这已是臣子极高的荣誉了。
一年后,忠于汉室的荀彧已经去世,生前曹操曾向他保证永不做魏公,此时已无障碍。汉献帝正式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安廿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立曹丕为世子,公然违反刘邦曾立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距离踢翻汉室皇座仅一步之遥。
曹操虽然终生未篡位称帝,但其征战四方、统一北方,实与皇帝无异,有实无名而已。生前面对众臣的劝进,曹操也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其实已经表露心志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便篡位称王,曹操是在暗示自己的儿子去称帝,自己当婊子还立牌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同年十月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立曹魏。
曹操之后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了。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剪灭曹爽一党,控制曹魏政权。司马昭继其父司马懿、其兄司马师之后主导司马氏,继续主政曹魏政权,并于公元256年进为大都督,奏事不名;同年进爵高都公、加九锡,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但司马昭惺惺作态没有接受。《晋书》记载:
甘露元年春正月,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夏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又固辞不受。秋八月庚申,加假黄钺,增封三县。
公元258年,司马昭被封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自置官署;司马昭成为又一被加封九锡的权臣,距离篡位也只是一步之遥,司马氏代魏之势已无可逆转。
但司马昭也效仿曹操没有生前称帝,而是留给了儿子。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司马氏宗亲自相残杀乱成一锅粥,西晋朝廷也是风雨飘摇、血雨腥风。
期间,晋惠帝加封赵王司马伦九锡,司马伦矫诏晋惠帝禅位,自己称帝;不久,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起兵反抗,司马伦兵败身死。
齐王司马冏诛灭赵王司马伦,迎晋惠帝复位,功盖天下,率甲士数十万入洛阳威震京都。晋惠帝拜司马冏为大司马,加九锡。司马冏大权在握却不思进取,沉迷酒色,被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击败斩杀。
之后,八王之乱中的最后一王——东海王司马越消灭了其他对手,掌控西晋,升为丞相,后被封为皇太弟,加尚书令,加九锡。司马越专擅威权,把持朝政,统御军队,不臣之心众人皆知。但其也是饭桶一个,加之北方涌入的少数民族政权势力愈来愈大(也是被西晋司马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最终忧惧而死。
北方进入“五胡乱华”时期,碎成了一地,各自为政。
匈奴前赵皇帝刘曜加封前凉张茂为凉王,加九锡;前凉相对前赵是独立政权,只是受到前赵的军事压力,张茂才向其称藩,接受其官爵。刘曜还拜羯族将领石勒为大司马大将军,加九锡,但当年石勒就称赵王,建立后赵,与前赵分庭抗礼。
石勒死后传位其子石弘,但其侄子石虎掌握兵权,生性残忍,石弘成为傀儡皇帝。石弘也加封石虎九锡,不久后石虎篡位称帝,并将石勒后代尽数诛杀。北方如前秦、后秦等国家也曾授过九锡,影响都不大。
让我们将视线转移到南方,琅玡王司马睿在王导拥立下,于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东晋名将桓温的幼子桓玄获封九锡,之后起兵作乱,篡晋建楚。桓玄承其父荫德,夺取荆州,率兵攻入建康,掌控朝政,自封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兼领豫州刺史,同样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并于公元404年正式篡位称帝,建立桓楚。桓玄篡位后骄奢淫逸、不得人心,刘裕等人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身死。
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过九锡,也都同样地篡位自立,各自称王。北方的高洋受东魏九锡,篡位建立北齐;杨坚受北周九锡,篡位建立隋朝;李渊受隋朝九锡,之后建立唐朝。
历史上有谋求九锡的,自然也有拒绝九锡的。与诸葛亮同为蜀汉托孤大臣的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劝其应该接受九锡的赏赐,进爵称王,但被诸葛亮拒绝,知道这小子没按好心,想让我在火上烤,回信说:“若有天消灭魏国、斩曹睿,汉帝归还故居,那时再与诸位一齐晋升,就算十命也可接受,何况于九锡呢!”
唐朝末年,曾经随黄巢叛乱的降将朱温势大,尽杀宦官数百人,废皇帝禁军神策军,控制皇室,并于公元901年被封为梁王。朱温早有篡位之心,而加九锡是约定俗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便指使宰相柳璨、蒋玄晖谋划加封九锡,蒋玄晖与太常卿张廷范认为天下未定,不可操之过急,引起朱温的不悦。但这没有挡住朱温篡位的脚步,于公元907年废唐哀帝,建立后梁,结束了唐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开启了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
九锡的魔咒从西汉一直持续到唐代,成为篡逆的代名词,唐朝之后九锡之礼开始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