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见双方父母的三个最佳时机
文:胡晓婧
从古老的农耕时代一路走来的国度,自古重视家族的亲情关系,爱情习惯性地置于大家庭的框架之中。
"见父母"往往是两性关系正式化和公开化的标志,而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是感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年轻人常常被经验性地劝告,不被父母祝福的感情,不会有好的结果。
于是,恋爱的男女,或许仅仅风花雪月而无大风大浪,或许已经寒来暑往而又风雨同行,都会关注起什么时候见父母呢?
改革的春风,早已吹走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形态了。
见父母这件事,既没有时间上的硬性规定,也没有内容上的一定终生。
感情到了什么程度,可以考虑见父母,且听过来人说一说。
01
余生是你,水到渠成地见父母。
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即使放到现在开放恋爱观的时代,这句话仍然为普通男女所追捧。
以结婚为导向的爱情,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是一个人的付出是不够的。
在重视亲情枢纽的国情下,结婚也是种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
再甜蜜完美的爱情,到了一定的时间,两人之间难免会起冲突,会有指责,会现迷茫。
如果两人朝着共建小家的愿景出发,愿意包容缺点,乐于挖掘优点,当感情牢固到彼此宣誓"余生是你",就到了水到渠成地见父母的时刻了。
双方父母的肯定,对这段情感会锦上添花。
小青和小磊是典型的校园恋情,高中即是同学,大学校园里走到了一起。
等到大学毕业,工作稳定之后,小青作为女方,已经启动了见父母的心思。
然而小磊却三番五次地委婉拒绝,令小青不禁心中生疑,难道不是"缘定今生"了吗?
等到再过一年,小磊积极约好日子,紧张兮兮地上门拜访岳父岳母大人的时候,才理解到原来他之前心中的苦楚是刚毕业,工作起步,没有任何成就,非常忐忑见父母。
"余生是你",内心其实很渴望得到对方父母的肯定和接纳,然而一些外在条件有所束缚,为了"见父母",倒也成为了人生极其大的动力。
02
感情稳定,我想了解你的原生家庭。
当两个人气场相容,感情相处趋于稳定之际,并不完全能代表以后的感情生活一帆风顺,哪怕其乐融融。
关系仅仅限于两人之间的时候,很可能是荷尔蒙在起主导作用,不涉及柴米油盐也更容易美好些。
因此当感情稳定之际,是"见父母"的好时机。
所谓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原生家庭的情况,往往可以预见二人世界的将来。
比如,因为心中偏好的因素而走到一起的对象,恋爱期双方往往会爆发自己的所有优点,甚至双眼蒙蔽、自动过滤掉对方的缺点。
"见父母"可以拉回你的理智,看看对方父母的相处模式:对家庭的主内主外分配,餐桌上的用餐氛围,对待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态度……八九不离十地预示着你的另一半,在未来日子里的"真面目"。
03
情感和经济上的独立与成熟,见或者不见,感情都在这里。
Papi酱的婚姻观曾一度燃起网络的热议,过年回家一直各找各妈,结婚五年双方父母不曾见面过等等。
何炅对于双方关系给予了一个评价,独立又依赖的共同体,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但那种亲密的联系又扯不断。
"见父母"对于持有这样观念的双方,有时间和时机上的抉择吗?没有,因为本身就没有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这样摆位的背后,是情感和经济的独立与成熟。
养儿育女,是一场子女与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这里重点指的是精神。
把儿女推向独立地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不是由"见父母"来抉择,无疑是越来越被接纳的育儿观念。
所以,见或者不见,是一种仪式,而不能成为一种抉择,甚至"一言堂"。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开篇不久即指出,今天人人信奉或者默认的真理,也许明天就被证实是谬论。去尝试一下长者认为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能做到。
"见父母"不再是过去那种见证结果的考虑和抉择,我们保持它,请让这个仪式成为感情的助力和加码。长者的经验,并不能决定你的将来,新型的社会需要自己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