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帝国-赫梯帝国的崛起与没落(上)
上古青铜器时代到铁骑时代,在安纳托利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一带,曾经存着一个强大的帝国—赫梯帝国,赫梯帝国是人类史上最早使用铁器的文明,它的文化深刻的影响了希腊的文化,希腊的神话乃至如今欧洲人的语言,都可以找到赫梯帝国遗留的痕迹。虽然他的知名度不如埃及和亚述,但是它的影响确实不可忽视的。
赫梯十二个掌管战争的神
那为什么这块儿敌方会产生一个强大的文明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安纳托利亚的地理情况,安纳托利亚一边是覆盖着白雪的群山巍巍,另一边则是地里有许多巨岩的平原,这里不像两河流域或是尼罗河流域一样适合农业发展,所以人口不多。但是这里盛产金属矿石,尤其是铜矿和锡矿,这两种矿石在青铜时代是合成青铜器的主要原料。同时这里也蕴藏着丰富的铁矿。此时的安纳托利亚分散着许许多多的聚集点或贸易城市,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有亚述的先民来到安纳托利亚开辟了一个叫做卡奈什(Kanesh)的贸易聚点。这些城邦和据点,靠着金属贸易生意迅速积累了不少财富。有了财富的积累,也就有了创造权力的条件的基础,安纳托利亚先民们开始进行了第一次从城邦国家走向帝国的尝试。
赫梯时期主力及仆从国军队示意图
公元前1850年左右,库萨拉城的首领皮卡那(Pitkhana)占领了卡奈什,皮卡那死后,其子阿尼塔(Anitta,1780-1740BC)不知何故与领邦哈图萨(Hattusa)开战了,阿尼塔的军队保卫了哈图萨之后,阿尼塔分兵进攻靠近黑海的城市扎帕(Zalpa),成功拿下扎帕后继续参与围攻哈图萨,由于那时候的攻城技术不是很发达,所以围城时间异常的长,双方都有较大的伤亡。破城之后,气急败坏的阿尼塔杀光了哈图萨的居民,焚毁了城市,并诅咒谁在这个地方建城都不得好死。后来,阿尼塔又想将隔壁的普鲁珊达吞并(Purushanda),普鲁珊达王明白自己实力弱小,若与阿尼塔开战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便开门投降。阿尼塔非常高兴的保留了普鲁珊达国王的象征性王位和财富。
赫梯陶器
阿尼塔的生平事迹被记载在赫梯帝国遗迹的石板上,这份石板,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最早的用印欧语系写成的记录性物件。阿尼塔死后,他的帝国随即解体覆灭,安纳托利亚人第一次尝试创造帝国就以失败告终。阿尼塔创立的国家甚至名字都没留下记录,只是赫梯人把阿尼塔当做他们的祖先,所以有的学者也认为阿尼塔是第一位赫梯国王。
赫梯首都哈图萨遗址
尽管阿尼塔对哈图萨下了各种惨烈的诅咒,但是百年之后,库萨拉的居民,在他们首领的带领下,占领并重建了哈图萨,这个首领宣称自己是阿尼塔的后人。为什么在这种高度迷信的时代,他们会选择这个曾被祖先下过恶咒的城市,也许是因为哈图萨建立在高地平原之上,可以有效阻挡周边的民族入侵,是天然的防御工事。毕竟自己的祖先到处殴打邻居,结仇肯定不少。
哈图萨的守卫
重建哈图萨之后,这个首领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哈图西里一世(Hattusili I),意为来自哈图萨的人。于是,安纳托利亚先民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帝国之路,但这一次,他们正式把自己的国家命名为赫梯帝国,哈图西里一世大概是对其他周边几个城市宣称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赫梯帝国的固有领土吧,总之,他在位的时候迅速恢复了阿尼塔时期的版图,并且向南方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推进。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北方,赫梯人遭遇了第一个非城邦国家,富饶的雅木哈德(Yamhad)。这个国家地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地中海之间,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安纳托利亚、地中海等地贸易的必经之地,巴勒斯坦地区和埃及人如果要走陆路贸易也必经雅木哈德,它的首都名叫哈拉布,也就是今天的叙利亚阿勒颇。
攻城中的赫梯部队
第一次遭遇非城邦国家自然需要一点策略,哈图西里没有选择直接进攻阿勒颇,阿勒颇有高大的城墙和重兵把守,所以哈图西里决定先进攻布哈拉左边靠近地中海的重要贸易城市阿拉卡(Alalakh),虽说这是一个重要贸易聚点,不过哈图西里决定将它摧毁,这样就不需要派遣额外的人手去占领和管理城市,因为要与雅木哈德对决他必须保证自己有充分的人手。之后哈图西里又派人包围了哈拉布右边的城市卡彻米什(Carchemish),打算拿下卡彻米什之后对阿勒颇在地理上形成钳形夹击。但是正当一切计划顺利进行的时候,赫梯帝国后方的阿扎瓦游牧民,哈图西里带着少部分人回到国内并通过谈判的方式让阿扎瓦人停止了进攻,然后又返回继续对雅木哈德的攻势。结果哈图西里在返程途中去世。
赫梯轻步兵
去世前,他指定了他的继承人,他未成年的孙子穆希里,结果这个时候,他的儿子们和女儿们都炸锅了,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既没有战斗经验,也没有管理国家经验的小孩来掌管国家大权。自然,哈图西里死后各个儿子就开始为争夺权力打了起来。穆希里虽然是个未成年的青少年,但是他却在这段时间展示了他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勇气,这也许也就是为什么哈图西里会选择他继承王位的原因吧。穆希里趁着家里大人们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暗中联系拥护哈图西里一世遗愿的将军们,并集结了兵马,将叛乱的王公贵族逐个击破。在整顿了国内秩序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他爷爷的遗愿,征服雅木哈德王国。
穆希里集齐重兵猛攻哈拉布,并洗劫了哈拉布,富饶雅木哈德王国的首都陷落之后被穆希里所劫掠的财富不仅能够补充他这次战争的开销,甚至能让他在打造一支同等规模的军队。之后整个雅木哈德只剩下卡凯米什一个孤城。
赫梯战斧
好运在这个时候再次降临到了穆希里头上,他听说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王死后逐渐衰败,四分五裂,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浮现了出来—进军巴比伦。许多将领都认为穆希里打算去进攻一个1500公里以外的自己对其一无所知的地方简直是脑子烧坏了,然而穆希里真正的用意是想用这次行动为打出赫梯帝国的名声。于是穆希里用从雅木哈德劫掠的金钱打造了一支船队,在公元前1595年沿着幼发拉底河南下到达巴比伦并成功攻占了巴比伦,巴比伦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宗教的中心,它的大神殿堆积了来自各个地方的贡品,而赫梯帝国的宗教则与他们不同,所以穆希里肆无忌惮的搬空了巴比伦,并急忙撤军返回了赫梯帝国。
押送战俘的赫梯部队
为什么穆希里不占有这座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呢?有几个原因,一.这其中他可能与巴比伦北面的加瑟特人达成了某种协议,双方共同进攻巴比伦,财宝归赫梯,地盘归加瑟特人,因为赫梯人前脚刚走巴比伦就被加瑟特人接管,而加瑟特人则对巴比伦占领了几百年之久。二,巴比伦位置太远不方便管理。三,也是最重要的,在他外出的时候国内一些贵族计划阴谋企图推翻他的统治,然而当他回国不久后他还是被他的兄弟刺杀身亡。
赫梯重步兵
公元前1560-1525年,这段期间是赫梯帝国的“短命王”时期,一共有四位国王上台又被刺杀而死。这段期间穆希里所积累的财富被挥霍一空,不仅西方的阿扎瓦人开始劫掠赫梯的领土,北方的卡什卡人也开始劫掠赫梯帝国的北部边境。直到1500年,铁列平(Telipinu)上台了,他虽然不是一位在战场上挥斥方遒,冲锋陷阵的国王,但他却有者精明的政治手段,不仅通过政治手段遏制了阿扎瓦人和卡什卡人的进攻,而且还首先规定了赫梯王位继承顺序,王位必须由王后的长子继承,如果王后无子,则由次妃之子继承王位,如果其他妃子没有儿子,则由王后女儿的驸马继承王位。,防止以后国王一死,各个王子便扎堆内战的局面,这一时期赫梯帝国国内虽然没有开疆扩土,但是经济稳定,民生良好。铁列平的另一个功绩就是完善了赫梯的原有法律,限制了酷刑,更多的是保护赫梯底层民众的利益。
壁画上的赫梯步兵
公元前1450年,图哈利亚一世(Tudhaliya I)继位,这段时间阿扎挖人再次从西边袭来,而南面的胡里安人建立了强大的米坦尼王国,米坦尼王国在历史上曾把埃及人按在地上摩擦,他们自然不会放过一切为自己获取利益的机会。开始的时候正面与赫梯帝国发生军事冲突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因为米坦尼帝国面对赫梯重步兵和赫梯战车是否能确定取胜也没有十足把握。首先他们通过军事手段吞并了赫梯周边与赫梯通好的小国家,之后他们转而支持赫梯边境城市的叛乱,在叛乱被镇压之后米坦尼帝国又私通赫梯帝国西面的阿扎瓦人让他们从背部进攻赫梯,但是图哈里亚一世迅速击溃了阿扎挖人,并陈兵边境与米坦尼军对峙,但是双方都没有轻举妄动,最终和平撤军。赫梯帝国为何会对三番五次挑衅自己的米坦尼人这么轻易撤军呢?因为赫梯帝国想尽量避免会让自己损失重大的冲突。
称霸近东的赫梯战车
这里插足说一下赫梯帝国的军队。纵观历史,赫梯人由于生活在安纳托利亚那块在古代来说是贫瘠而艰苦的地区,所以他们本来人口也不多,军队也是走精兵路线,赫梯和亚述人一样拥有一支自己的常备军,而这支常备军则有许多成员都是从帝国北部的卡什卡部落中招募的成员,赫梯皇室在与卡什卡蛮族长期交战的过程中看中了他们不畏艰苦、作战勇猛的特性,但是皇室并不完全信任这些卡什卡人,他们的行动有许多限制,甚至不能进入自己驻军辖区的城市。赫梯人还会从战俘中挑选作战武艺高超的俘虏让他们加入赫梯帝国的军队。同时,赫梯人也会将攻城后的居民迁移到帝国内陆,尽可能的同化他们,比方说赫梯帝国的子民有个外号叫千神之民,赫梯人也会充分尊重被征服者的宗教信仰,把他们的神加入自己的神殿,所以赫梯人的军队其实是一支由多民族组成的部队。
赫梯军队通常会把来自同一地区的士兵编入同一个部队,部队指挥官也会从这样不仅方便部队的管理也可以增加队伍的士气,由于赫梯本身就量产各种金属矿石,所以赫梯人的武器和盔甲在青铜时期一直都处于上乘水平,这些安纳托利亚的先民也特别擅长打硬仗。其中赫梯战车是那个时代最精锐的战车,赫梯战车把一般的战车做了改进,将车轮的车轴放到车厢的中间,加大了车厢的空间和稳定性,这样就使战车能够容纳更多的空间,有更强的冲撞力,当时的战车普遍是两人驾驶,而赫梯战车则是三人,驾驶员、弓箭手,还多了一个矛盾手,所以赫梯除了提供远程火力以外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冲入敌阵冲击对方的阵线。赫梯人的战车一年中有216天都要严格训练,你不仅仅是会射箭就能在战车上biubiubiu,你还得学习如何在战车加速,急转弯,跨过障碍物,颠簸的时候准确的射击敌人,还要学习三个队友间的相互配合,不同于其他同时期只用于提供远程火力的战车部队,如何结阵冲锋也是战车训练的项目,不仅有白天训练,还有夜间训练。这样高强度的训练造就了当时最强大的战车部队。
赫梯战士
由于人口较少所以赫梯人在作战的时候会尽量避免陷入拉锯战和围城战,而是通过对周边村庄劫掠、焚毁农田等方式,迫使对方失去补给或人民,被迫进入开阔地面与赫梯军队正面作战,但是在强大的赫梯战车面前,许多敌人甚至在赫梯步兵没上场之前就被冲得四处溃逃。即使没有被赫梯战车击溃,他们还要面对强悍的赫梯步兵。国王则会在“黄金之矛”和“穆什基”两支亲卫队的保护下亲临前线参与作战提高士气。必要的时候国王也会拔刀杀敌,这是赫梯帝国的传统,在王子很小的时候父王就会带着他们上前线学习,十六七岁掌兵对于赫梯王室来说不是一件什么稀奇事。在赫梯人的信仰里,赫梯的风暴之神在作战的时候是冲在军队之前,而赫梯军队必须奋力追赶风暴之神,以求获得最大的BUFF,所以一旦短兵相接,敌人将会面对野猪一样的赫梯军队往前横冲直撞。
训练中的赫梯战车
暂时平息了与米坦尼人的军事冲突之后,图哈里亚一世开始着手收复曾经征服过的雅木哈德王国的领土,而这一次,他们选择不战而降。重新获得商贸资源收入的哈里亚一世决定找米坦尼人好好算算账,便从米坦尼帝国西北方攻了进去,并接连两次取得胜利。但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图哈里亚一世迎来了生命的终点。
继承图哈里亚一世王位的是他的长子阿努旺达一世(Arnuwanda I),这个时候卡什卡人再次从北方向下入侵了赫梯帝国,阿努旺达被迫两线开展,处于胶着状态,但至少阿努旺达能够守住固有领土。
可是到了他儿子图哈里亚二世继位的时候形势全面恶化,西面的阿扎瓦人也对赫梯帝国发起进攻。这时候的赫梯帝国除了南面靠海一面没有敌人外几乎全线开展,赫梯人人力短缺的弱点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双拳难敌四手,就连首都哈图萨也被劫掠一空。城市与城市联系被切断,军事力量四处分散,四面八方全是敌人,国王已经失去了号令的能力,赫梯帝国形同灭亡,但是在国王和他儿子的努力下,最终让危机解除,欲知后事,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