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腾大学听过吗?马化腾任荣誉校长,四年打造38家“独角兽”
日前,腾讯官方唯一面向创始人和企业家生态的“公司级大学”青腾大学正式宣布第三次战略升级,与北京大学共同打造的“北大-青腾未来产业学堂”也启动招生。
青腾大学成立近四年来,学员企业总估值超6500亿元,其中14家上市公司,38家独角兽,68家获得腾讯投资。
这家由马化腾亲自担任荣誉校长的大学,
入学门槛到底有多高?
为何能让腾讯不求成本地投入进行支持?
在未来腾讯发展中它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日前,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
青腾大学教务长杨国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讲述青腾大学三次升级背后的缘由,
分享了对腾讯成长的思考。
招生标准严苛录取率仅4%
4月23日,腾讯滨海大厦四楼会议厅座无虚席,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与一众腾讯高管到场,为青腾大学战略发布会助阵。
会上,杨国安宣布青腾大学原来的科技、文创、商业学堂分别升级三大学院。马化腾出任青腾大学荣誉校长,同时成立青腾校委员,成员主要由集团高层和外聘专家组成。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等都在校委会名单中。
2015年创办的青腾大学,以明星学员多和入学门槛高在业内颇受关注。据最新数据,青腾大学已办学六期,下设三大学院,并成立官方校友会青腾汇,优秀创始人和企业家学员288名,学员企业总估值超6500亿元,其中14家上市公司,38家独角兽,68家获腾讯投资。学员中包括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永辉超级物种创始人张轩宁、VIPKID 创始人米雯娟、知乎创始人周源、得到创始人及《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等。
提到招生标准时,马化腾形容“门槛相当高”。据悉,申请者必须是已完成A轮融资(或同等阶段)的创业项目创始人、董事长或CEO。申请者要通过多轮筛选,完成企业走访、初试和复试后才能“闯关”入学。此前“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48位学员就是从超过一千家企业创办者里面选出来的,录取率仅4%,比哈佛大学还要低。
此次,青腾大学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打造的“北大-青腾未来产业学堂”(以下简称“未来产业学堂”)首期名额也仅有50名,挑选标准非常严格,“申请者必须是行业领军企业的领军人物”,杨国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此前青腾学员以互联网行业的年轻创业者为主,未来产业学堂更强调跨界,会覆盖零售、医疗、交通、教育、金融等领域。学员企业规模更大,企业家年龄相对较长,七成会来自传统企业,三成是互联网或利用互联网服务实体经济的企业。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三度升级,腾讯支持不求回报
实际上,青腾大学在其近四年发展中一共经历了三次升级。杨国安认为,青腾的三次迭代始终在服务国家方针和腾讯战略发展需要。
三次升级
2015年,“双创”席卷全国,腾讯提出开放战略,马化腾对外表示“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同年青腾大学的前身青腾创业营成立,承担起协助公司构建产业生态等多个重要职能。
2017年,中国的数字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青腾创业营升级为青腾大学,并推出未来科技学堂;
2018年6月,在“数字中国”及践行腾讯内容生态战略背景下,青腾进行第二次升级,创立未来文创学堂;随着产业互联网、数字中国的深入推进,青腾的第三次升级,试图通过建立产业企业家生态,完成对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与尖端科学及前沿技术的全面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腾讯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用马化腾的话来说,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融合发展,这将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杨国安坦言,未来产业学堂的设立与这场组织架构调整密不可分。“AI、5G、云计算已经普及了,不同垂直领域的实体产业都有数字转型的需求,未来产业学堂跟青腾大学一样,跟随趋势不断演变”。
杨国安说,“腾讯对于青腾大学的支持不求回报”“在能够帮助的范围之内,给他们更多的支持,让他们能够跑得更快、更稳健”。
探讨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方案”
在出任青腾大学教务长前,杨国安就已是全球杰出的管理大师,曾担任宏基集团的首席人力资源官,并获得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最高教学荣誉奖,他的“杨三角”理论影响了众多中国企业。
2008年开始,杨国安任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腾讯的两次主要组织升级转型,他都参与其中。
杨国安说,腾讯公司和高管团队的优点之一是“善于反思”,比如腾讯总办定期会举办“务虚会”,内部进行复盘,哪些做得不错,哪些需要改善,都在会上进行讨论。“每次一反思、突破之后又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他说,青腾大学学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成长的渴望,因此我们会在青腾大学的课堂上,通过高管们的授课和互动,把腾讯实战经验分享出来,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给学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国安认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未来产业学堂”将探索产业升级时代的数字共生,探讨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方案”。
谈及传统产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压力,他认为,不是在产业前面简单加“智慧”两个字就行了,数字化如何应用到自己的企业的场景里?企业本身现有的管理模式、领导班子、文化、结构、激励方式等,能不能拥抱转型?“我们希望通过未来产业班,一起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