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魔术-古彩戏法介绍
戏法这个词汇,最早出自宋朝《乐书》。释义为巧妙的、机灵的技艺或演技。古代很早就有戏法,在汉代就有吞刀、吐火、画地成川等节目。
中国古彩戏法是很独特的幻术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大戏法、中戏法、小戏法。
【大戏法】
落活,又叫大褂出彩。表演者穿肥大的长袍马褂,用毯子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遮挡,变出很多东西的表演效果。什么鱼缸,什么火盆啊,大大小小各种各样。在诺兰的经典电影《致命魔术》中,也有对中国古彩戏法的桥段演绎,那位蒙古男子为表演落活,几乎一辈子都要装着一个步路蹒跚的老人行走,让人感慨。
这都是要吃非凡的苦才能换来人前精彩。从小就得练习马步、臂力、手法,身上得背着几十斤的东西练功,这个苦,不是一般人吃的。有人采访老艺人,他们练功的时候有时候要用大腿夹着七八个酒瓶子走路,而且走的步伐什么的要跟正常走路没啥区别。(图为中国当代古彩戏法大师房印庭在表演)
【中戏法】
场景比大戏法小点,主要是考究做道具的手法。
满鼓彩旗。用纸蒙出来的一面小鼓。将纸筒捅上一个洞,接连不断从纸鼓中拽出小彩旗来。后来有变相的,一个帽子里也能拽出几十米长的彩条彩带。
纸条变面条。把一张白纸剪成若干纸条,放进碗里,再倒进清水,用筷子搅拌几下,纸条就变成面条了。
金杯入地,旱地拔杯(行内称为亮摔)。桌上放一杯子,方巾盖上,击碎,掀开一看,杯子没了,这是金杯入地;再把方巾盖上,顺着刚才击碎的杯子地方慢慢向上拔出新的杯子,是旱地拔杯。
吞针引线。小时候电视上见过,一根一根针吞下,再吞线,最后吐出线头,往外拽,针穿线上一起出。
海第捞沙。找来一大海碗,放满水。伸手进去抓,出来一把干沙。(下图是天津戏法大师王殿英在表演海底捞沙)
【小戏法】
有点类似近景魔术,主要考究的是手法。
八仙过海。戏法大师双手各自握住4枚钱币,做一个“过”的动作,再把双手展开,右手中的钱币只剩下三枚了,而左手中的钱币却变成5枚了。类似还有仙人摘豆。
仙人摘豆。五颗豆子,两个碗,豆子在两个扣着的碗下随意移动,最后来个“秋收万颗豆”收场。后来这手法改良成三个海绵球,三个碗,相对简单了一些。
秋收万颗子。行内称之为亮瓷。是仙人摘豆的最后高潮部分,戏法演员表演完了摘豆的很多套路后,最终把豆子集中在一个碗里,变出满满一碗的豆子,而且是不断溢出来的状态。
烧带还原。一根带子烧成两段,再接上,在接口处揉动几下,带子恢复原状,丝毫没有烧过的痕迹。类似的还有张公剪带。
酒壶上吊。老师傅拿一把猪口酒壶,往壶里垂下一根线,吹口仙气,起。壶就给拉起来了,注意,线是放进壶口里,不是系在壶上的。
再往大了讲,中国戏法也有四门课:剑丹豆环。吞大宝剑,月下传丹,仙人摘豆和六连环。
吞大宝剑。这既是戏法,也是硬功。因为过于危险,吞宝剑跟月下传丹现在就不太鼓励学习继承了。
月下传丹。说的是老艺人,吞下一口大钢珠,几步开外又吐出钢珠,击碎瓷碗。钢珠其实没吞进肚子,用丹田之气卡在喉咙处,这个是需要从小练习的硬功。
仙人摘豆。上段文说过了,这个是中国古彩戏法里的重要的功法,考验的是眼手心一体,所谓眼疾手快,思路要清晰,脑子要清爽。粘物的手法要高。
六连环。六个环随意切套连接。手法迅速,现场欢乐,让人赏心悦目。
古彩戏法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继续找相关资料视频来看,非常精彩,别老想着国外的好东西,看看老祖宗的好东西。古代人看戏法时候的心情,我想一定比现在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