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张琼华:名存实亡的婚姻虽然无爱,但却有情
(山哥聊情感,图片来自网络)
01
对于郭沫若,想必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他是我国二十世纪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其作品影响深远。
说起他的婚姻和情感经历,也同样让人为之感叹。
郭沫若和鲁迅以及胡适等一样,都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婚姻悲剧,都是旧礼制的牺牲者。正如鲁迅与朱安、胡适与江东秀那样,彼此都是家庭包办的婚姻,毫无爱情与幸福可言。
尤其像鲁迅与朱安,两个人一辈子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
郭沫若也一样,他与张琼华的婚姻和鲁迅与朱安的婚姻一模一样。两个人这一生有的只是名分,而毫无实际关系。
虽然如此,但是张琼华穷其一生,都把郭沫若当作自己唯一的丈夫。她无怨无悔的选择了留在郭家,侍候公婆,操持家务,任劳任怨。
在郭沫若远离自己27年的时间当中,在郭沫若一次次想和自己解除婚姻关系的背景之下,她依旧怀抱着从一而终的思想,坚信自己生是郭家的人,死是郭家的鬼。
然而,在她望眼欲穿的等待中,最终等来的,是郭沫若与日本妻子结婚生子的消息。这对张琼华来说,无疑会是锥心刺骨的疼痛。
然而,这就是那个时代女人的不幸,被旧道德苦苦束缚,在畸形的传统理念捆绑之下,耗尽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对此,郭沫若的内心也不好受,他也不忍心就这样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女人,在自己家里为自己守活寡。
可是,没有感情,没有爱的婚姻,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牢笼。那个时候,那个社会环境,他也不忍心也不敢和张琼华去离婚,然后让她寻求一个更好的归宿。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离婚就意味着是休妻,对女方来说就是奇耻大辱,根本不可能选择再嫁。
02
就这样,郭沫若只能默许张琼华在一份有名无实的婚姻当中苦熬。
一晃27年过去了,郭沫若从国外回家探亲,当得知张琼华在郭家任劳任怨的牺牲奉献,细心的照顾自己父母之后,郭沫若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
他不知道该怎样感谢眼前这个苦命而又可怜的女人,于是,他当着众人的面,对张琼华深深的鞠了一躬,这算是一份谢意,也是表达一种尊重。
因为,在郭沫若看来,他觉得:男人和女人可以不爱,但是不能没情!
他知道自己虽然不爱这个女人,不会把她当作自己的知心爱人和人生伴侣,但是对她为家里这些年的付出和对自己的情意,不能无动于衷,起码要心存感激和感恩。
面对张琼华对自己的情深意重,想想自己这些年对张琼华的冷淡与疏远,郭沫若是深感不安和愧疚的,虽然这也不能算是他的错。
感情就是这样的,有时很不公平。
一个人一旦深爱上对方,会选择无怨无悔的跟随,甚至至死不渝。而一个人如果不爱对方,恐怕再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对张琼华来说,她的悲剧在于自己生在了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旧时代,自己很难主宰自我的命运。
不过,令她深感欣慰的是,自己这一生虽然嫁给了徒有其名的丈夫郭沫若,但郭沫若毕竟是郭沫若,是出名的大才子大文人,能给这样的男人做原配,也算是一种骄傲吧,虽然他并不真真正正的属于自己。
还有就是,郭沫若总算对自己有了真正的了解,并给予深深的尊重,每每想起“丈夫”在人前为自己的深深一躬,看着对自己的那份诚意,张琼华也就释然了,也就知足了。她这些年在心头堆积的所有委屈和怨恨,也就烟消云散了。
03
郭沫若对张琼华的情意,是真诚的,也是付诸实际行动的。
他虽然给不了张琼华的夫妻情分,但为她承担起了解决生活供给的需要。为了表达对她的感谢,还曾为张琼华题写了两首诗,并开玩笑说,如果以后没钱用了,可以拿着去卖几个大洋。
然而,张琼华是个忠诚的女子,也是个要强的女人。她表示宁可自己饿死,也绝不会去卖它;能靠自己的努力挣一口吃的,就绝不去麻烦郭沫若。
后来,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她才选择接纳郭沫若对自己的供养,并且提出了每月最少的限额。
当然,郭沫若在这方面是慷慨的,也是主动的,从每月15元,20元,再到25元,30元,一直承担着对张琼华的供养责任。
在郭沫若看来,他这么做也算是对张琼华的一份情意和补偿吧,虽然对方不是自己真正意义上朝夕相处的伴侣,但是毕竟她是自己的原配,即便是名义上的,自己也要对她负起责任。
何况,张琼华为郭家尽心尽力,尽忠尽孝,忍辱负重的牺牲、奉献,为自己和家人付出了那么多呢!
是啊,男人可以对女人无爱,但不能无情,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句话啊!郭沫若不光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今日话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婚姻悲剧,才是最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