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红酒产地(中国红酒产地)
长城红酒产地,这里的葡萄酒是世界上最好的。在法国波尔多地区,有一个著名的酒庄,叫做拉菲庄园。这个酒庄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酒庄。在这个酒庄里面,生产的葡萄酒都是来自于法国波尔多地区,所以这个酒庄也被称为是法国波尔多地区的代表酒庄。这个酒庄的历史可以以追溯到1815年,距今已经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北纬38度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分布着全球知名的葡萄酒产区,宁夏贺兰山东麓恰好在这一黄金地带上。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宁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揽,针对葡萄酒等重点产业组建专班,由省级领导干部包抓重点企业。“加快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使命所系、优势所在、转型所需、大势所趋、开放所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赵永清说,“我们要坚持国际化视野、高端化定位,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提升,产业化推进、融合化发展,市场化机制、品牌化营销,数字化管理、智能化重塑,把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葡萄酒之都’,让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世界葡萄酒版图上的“新势能”
中国西北内陆,嵯峨绵延的贺兰山隔挡了腾格里沙漠的狂风与黄沙,抵挡了西伯利亚的寒冷空气。背对沙漠与寒流,贺兰山与黄河合围的土地上,拥有1100米左右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海拔”,降水量适中和黄河水灌溉造就了这里“年年都是好年份”,昼夜温差大、水热系数高,独特的风土条件造就了这里“甘润平衡”的品质和典型的东方风格。
宁夏志辉源石酒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这里是我国最早种植葡萄并酿制葡萄酒的地区之一。元代诗人马祖常在其《灵州》一诗中用“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的诗句,道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悠久历史。
2011年9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上,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贺兰晴雪酒庄的“加贝兰2009”脱颖而出,成为首个摘取国际金奖的中国葡萄酒。
“贺兰山东麓产出的酿酒葡萄具有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糖酸度协调等特征,可以与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品质相媲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世华说。伴随贺兰山东麓在葡萄酒业界声名鹊起,长城、张裕、保乐力加、轩尼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慕名而来。
今年9月,第27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上,中国共获得100枚奖牌,其中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以48枚奖牌蝉联中国奖牌榜榜首。近年来,宁夏贺兰山东麓酒庄捧回的国际葡萄酒奖项已近千个。
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40多款葡萄酒在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城展示3年,成为中国唯一在这里亮相展示的产区,其生产的葡萄酒远销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贺兰山东麓产区被牛津大学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成为世界葡萄酒产区新板块;宁夏也因“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球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
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近50万亩,占全国的1/4,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种植区。现有酒庄211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
既关乎生态又关联文化
贺兰山下的生态之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实践。其中,“小葡萄”扮演了重要角色。
驱车前往志辉源石酒庄的林间公路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石碑矗立田边。贺兰山东麓曾是周边主要的砂石料来源地,多年开采一度导致这里生态非常脆弱。
“乱石戈壁上,种玉米漏水漏沙,种小麦无法收割,种下的树没几天就被吹干了。”志辉源石酒庄董事长袁辉说,目睹贺兰山生态不断遭到破坏,他决心转型发展农业和生态整治。自1998年开始,他埋头于防护林种植、采砂区平田整良、沟内石头筛选转运、道路平整、灌溉水利管网设施和蓄水池建设。2008年,在废旧砂石矿区上,袁辉的酒庄开始动工,并在改良后的土地上种下了第一茬酿酒葡萄。
20多年来,酒庄种植了2000亩酿酒葡萄,治理了6000多亩荒滩,栽种了8000多亩防护林。
如今,酿酒葡萄种植将贺兰山东麓35万亩荒地变成了绿洲,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提高了产区森林覆盖率,葡萄园“浅沟种植”成为贺兰山东麓最大的水土拦蓄工程。贺兰山东麓所种植的酿酒葡萄,每亩生产的葡萄酒价值在3万至5万元。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展现出显著的实践价值。
位于贺兰山东麓产区最南端的红寺堡,曾是一片亘古荒原。自2007年以来,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6万亩,农户种植葡萄年户均收入4万元,解决农民就业8万人次。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附近的立兰酒庄,3000多亩种植基地全部来自原隆村的流转荒地,酒庄每年用工达3万人次,95%的员工都是原隆村村民,年劳务支出400万元。
如今,贺兰山下遍布的葡萄园早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园”。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周边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的1/3来自葡萄酒产业。
袁辉在不适合种葡萄的矿区,开发建设运动公园和攀岩馆,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通过酒庄民宿、酒庄观星、生态观光等体验式旅游,贺兰山东麓酒庄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成为宁夏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葡萄酒产业关系着发展、关乎着生态、关联着文化,是典型的“第六产业”。根据规划,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将进一步推进跨界深度融合,以葡萄酒产业为核心,拓展葡萄酒+教育、文旅、体育、康养、休闲、生态等新业态新模式,将葡萄酒产业打造成多产业融合、高综合产值的复合产业。
既有“国际范”又具“中国风”
深秋时节,贺兰山东麓鸽子山地区,西鸽酒庄如同一个硕大的葡萄切片,在贺兰山的暮色中亮起灯光。
2017年,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学院毕业的酿酒师张言志回到中国,整合贺兰山东麓1万多亩20年以上树龄的老葡萄园,建起了西鸽酒庄。酒庄的气象大数据平台上,种植基地的土壤、光照、风力、降水、葡萄生长等信息滚动显示,不仅为后期采摘、酿造提供参考,也通过小产区样本积累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我们力争酿出具有世界品质和宁夏风土特色的葡萄酒。”张言志说。
在贺兰山东麓,200余家规模不同、风格迥异的酒庄在世界范围内审视自身发展、用世界标准推动自我提升,同时又把国际范与中国风、宁夏情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品种区域的布局、酿造技术的改进、管理方式的创新,提升酒色、香味、口感,形成宁夏葡萄酒甘润平衡的独有特点。
行走在贺兰山东麓黄羊滩小产区的夏桐酒庄,一股淡淡的葡萄酒香扑鼻而来。10年前,夏桐酒庄落户这里。从栽下第一株葡萄苗的时候,夏桐酒庄就根据产区特殊的微气候改变葡萄架的行向,避免更多光照,以利于生产优质起泡葡萄酒的酿酒葡萄的生长。在栽种过程中,不仅利用GPS定位支撑桩、确保行距整齐,还根据气候特点革新葡萄架势、改变修剪模式、实行精准化投肥,只为“生产一瓶有口碑的起泡酒”。
从品种引进、苗木繁育、葡萄园管理到酒庄建设、葡萄酒酿造,贺兰山东麓产区都在坚持向世界一流产区看齐。宁夏先后从国外引进60多个酿酒葡萄品种(品系),近20个得到广泛种植,进一步提升酿酒葡萄栽培管理和葡萄酒酿造工艺水平,提升宁夏葡萄酒的国际影响力。
从年份看,贺兰山东麓是世界葡萄酒版图上的年轻产区;从产业发展看,它又是制度标准和政策体系的成熟产区。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