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冲锋号为何被称为魔笛,军号战术击溃敌军
高手出场一般都有BGM,你知道志愿军的BGM是什么吗?没错,就是冲锋号。
说起冲锋号大家肯定也都不会陌生,这是一种激情澎湃,振奋人心的声音。许多影视作品里面也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嘟嘟嘟的冲锋号一响起来,就是无数革命先烈发起冲锋攻击的时候,敌人吓得仓皇而逃。
被称为魔笛的冲锋号
其实这并不是杜撰的,真实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在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的军号也是吓得无数美军和英军胆战心惊。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各参战国的老兵回忆录里对志愿军冲锋号的描述都是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恢复军号制度
国防部网站在2018年9月11日发布消息称,根据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部署,拟从10月1日起全面恢复播放30年前被取消的作息号,下达日常作息指令,从2019年8月1日起,全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将原来的名目类、勤务类、战斗类、仪式类四类109种号谱简化成为作息类、行动类、仪式类三类21种号谱。
军号的由来和司号员的担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角自古就是军队的通讯形式之一,是由牛犄角做成的。吹起来声音浑厚,传播很远,广泛用于战争、仪式等等地方。随着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后来也有用海螺、铜、皮革等材料制成的。
军号的发展历史
在军队中,吹号的人叫“司号员”,别看和“司令员”相差一个字,但是作用可是在临场战斗中不相上下的。我国开国中将中就有数十位是司号员出身的。当然,作用越大在战斗中的风险也就越高,就像旗手一样,不可能躲起来吹号角。一般都是选择高处或者开阔处吹,以至于声音可以有效传播的更远。这也就导致了很容易暴露并被敌人射击。
军号谱
在侵朝美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回忆录》里,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号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精神战,这种精神战我们后来既熟悉,又头疼。”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一些联合国军的老兵,很多人都会回忆到这个可怕的“恐怖魔笛”。为什么这么称呼呢?我们今天就来找案例分析一下!
抗美援朝时期战斗时志愿军的冲锋号到底有多让敌人畏惧
案例一:用冲锋号击溃英军老牌部队
在1950年12月31日,我们的志愿军开始展开了如朝鲜以来的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诱至朝鲜北部地区后,对其发动了一场突然的反击战,此战中甚至歼灭美军一个加强团(唯一一次)。
但是,因为解放军的装备实在是落后,凭着一口炒面一口雪陪着小米加步枪,能打败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谈何容易。
入朝第二战
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就差点全军覆没。我们的志愿军当时在釜谷里阻挡“联军”退路。“联军”为了活命,特意派出他们中“最能打”的老牌部队英军第29旅皇家来福枪团对阻挡他们的志愿军进行攻击。
当时,阻敌的志愿军面对着拥有重型坦克和大炮还有飞机的攻势下,激战了一夜,损失惨重。其中,镇守公路高地阵地的七连所有的干部都牺牲了,全连就只剩下了13名战士。面对紧急的军事行动,没有指挥怎么能行!
我军素有“火线自行提拔干部”的传统,一直陪在连长身边的司号员郑起紧急时刻就站了出来。也是因为平时战斗中大家都是根据他的号声进行传令的,所以大家一致同意临时由他来指挥战斗。
死守阵地
就凭着13勇士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又挡下了英军这个老牌部队的数次进攻。一直到了全连就剩下7个伤残战士,武器弹药也消耗殆尽,而敌军这时又发起了进攻。
战士们都明白到了最后时刻了,没有一个人畏惧,全部装上刺刀准备和敌人肉搏。
面对着冲上来的敌人,我们的临时指挥员郑起又拿起了军号,使尽最后的力气,吹响了震耳欲聋的冲锋号!
仅存的7个无畏生死的勇士,跳出战壕冲向了强大的敌军。
七勇士准备与敌军肉搏
反观英军士兵,经过了一天一夜的鏖战也达到了支撑的极限,处于崩溃边缘的他们突然听到刺破长空的冲锋号,都吓软了,这声号角成为压垮他们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他们知道志愿军可能没有几个人了,但英军谁也不愿成为牺牲品。再加上精神的崩溃,全部丢盔卸甲、落荒而逃。
七勇士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象征着无畏的冲锋号声,击溃了这个老牌英军。
再次拿起军号
案例二:四面楚歌、草木皆兵,军号吓破敌军胆
也是第二次战役中,1950年11月的云山之战。
志愿军要攻打一个高地,由于美军武器装备好于志愿军太多。久攻不下。于是,开始采用攻心为上的战略。
志愿军的侦察兵在高地四周转来转去,一旦发现敌人休息或者松懈,就立刻吹起号角,使得高地四周的军号、喇叭、哨子声此起彼伏。
四面楚歌的军号声
美军当时已经是现代化装备了,哪见过这个阵仗,很快被这随时都可能响起的“音乐”弄蒙了。虚虚实实,随着号声还不时的会有志愿军进行攻击。使得这些美军不敢有一丝懈怠,弄不清楚哪次号声会出现攻击。
果然,没过几天,美军士兵就被弄得精神恍惚,草木皆兵。甚至有些美军士兵坚信中国军队里有巫师在帮志愿军打仗,从而更没有了斗志。
后来,他们称这个高地叫“喇叭高地”,他们还说有时候号声响起来,就要赶紧躲起来,因为志愿军会不要命的冲来,各种子弹、手榴弹也会随之而来,直至淹没敌人。太可怕了,这个声音肯定有魔力。在这样有魔力的声音下,联合国军可谓是闻风丧胆,只好丢弃阵地逃跑了。
敌军被弄的精神恍惚
李奇微在其撰写的回忆录中也这样说道:“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能发出一种特别刺耳的声音。在战场上它仿佛就是非洲的女巫,只要它一响起,中国的军队就像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的扑向联合国军。每当这时,联合国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我们来看看敌人所说的“魔笛”到底是什么,才让敌人如此胆寒
一、漫长的战争历史延伸出来很多像“一鼓作气”一样的号角心理战
中国5000年上下的战争历史十分悠久,战争经验的丰富程度也不是其它国家可以比拟的。素来讲究上兵伐谋。懂得巧妙的运用心理学、战术战略等,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狼烟传递信号
中国古代战争中,由于技术能力的匮乏,在军队中传达命令信息时往往都是使用,旗帜、狼烟、号角等。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或者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击鼓进兵、擂鼓助阵、鸣金收兵的说法。但是随着战术思维的不断发展,在这些鼓声或者锣声中也演变出来不同的节奏和曲调,用以传达不同的意思。
击鼓进兵、擂鼓助阵、鸣金收兵都是源自古代战争
同时不同的时间击打不同的信号,这也变成了战争中智力的对决。当响起号角时会使一方士气高涨,激情澎湃;而另一方则闻之胆丧,军心动摇。
从朝鲜战争时期我们的志愿军来看,那时候我军就已经将嘹亮透彻的军号这种神奇作用,发挥运用到了出神入化地步,借用这几千年的号角经验对于什么时候吹什么号角更是炉火纯青。
军号只限于大部队,连排一级则使用一种类似现代足球迷使用的小喇叭
从指挥官到司号员都懂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等众多的典故和号角经验。发明出了让司号员分散吹号、游击吹号、从而迷惑敌人的“军号游击战法”。
同时在加上不同的、多元的号角声音中传达的不同的指令,如冲锋、后撤、迂回、掩护等等,更是让敌人“耳”花缭乱,措手不及!
军号成为了精神战利器
就这样,军号便成为了一种十分奏效的精神战利器,在中国数千年经验的加持下,军号可以让敌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从而有效地打击敌军的士气。所谓“新兵怕炮,老兵怕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志愿军的不怕死的精神大无畏精神
志愿军不怕死,成了和中国对抗过的敌人的最深印象。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最后取得胜利是非常出乎全世界意料的,无论从枪械还是兵力上来看,中国都比不上拥有者飞机、坦克、现代化武器的联合国军的。
但最后却是缺衣少服的志愿军竟然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回了三八线。如果说外力抛开,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军人的意志力和不怕死的精神。
英勇无畏的志愿军
不怕伤,不怕死,只怕输掉战争,这是一个士兵最高的境界。而当时的志愿军数十万士兵都是这样的境界,你说可不可怕!谁人可挡!
为什么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知道自己的装备比不上对方,也要上战场上跟敌人来个鱼死网破。难道当时的那些志愿军不知道上去就是个死吗?他们当然知道。
每个志愿军更知道,自己走向战场都是为了保护身后的父母亲人和祖国大地,心中自然会升起一股自豪感和荣誉感。自然也不再惧怕战场上的那些尸横遍野,枪林弹雨了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战争中侃侃而谈的英雄烈士事迹不胜其多: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孙占元......
魂魄托日月,肝胆映河山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这就是中国军人!
无畏牺牲,一心胜利
就是这份不怕死的精神,才会在冲锋号响起时,你不会看到任何一个志愿军掉队,哪怕前方时死亡,也将重于泰山。只要它一响起,志愿军就像着了魔似的,全都不要命地扑向敌军,联军自然被打得如潮水般溃败……
三、正义之师,纪律严明
当然光靠骨气也不行,一支好的军队还要有好的纪律。令行禁止是一个军队管理的灵魂,服从命令也是士兵的天职。
纪律严明的军队
在战场上所有会出现的战机都是稍纵即逝的,每当指挥官下令冲锋的时候,往往都是最佳的进攻机会。冲锋号一响,必须服从命令,全员出动。
如果听到号声还敢耽误一会,可能时机也过了,另外有的部队执行命令出击了,而有的没有执行命令出击,也会影响攻击效果。
所以听到冲锋号的话,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令行禁止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攻击的效果。战争年代就是这样,一切行动以(号声)指挥为准。在电影《集结号》当中,刘泽水团长说过这样一段话:“听不见号声,你就是打剩到最后一个人,也得给我接着打下去。”
集结号
军队通过严格的、毫不通融的军法,让士兵们畏惧军法多过于畏惧战场,可以让军人更不怕死--------斯大林名言:苏联红军中只有最无畏的勇士才敢当逃兵。
另外就是,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之战,是一场守护家园的战斗。所有的热血男儿都应义不容辞,舍身取义。更何况我们英勇的志愿军,他们更是身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全。
向志愿军战士、烈士、老兵致敬!
由此来看,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大兵回忆起来冲锋号都胆寒的原因了。冲锋号不仅可以快速传达命令,同时又对敌心理震慑作用,让军队充分发挥出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