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树结构图教程(3个步骤教你如何构建知识框架树)
知识不成体系是个问题
有一位网友在知乎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苦恼:“昨天和同事讨论问题,被小好几年的同事的观念喷到体无完肤。瞬间觉得自己心中毫无墨水,对很多事情没有见地。平时也在看书、听网络课程,但总觉得自己工作五年来毫无建树,脑子里一堆碎片化的知识,感觉懂了不少,却没有形成体系,到了关键时刻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都是在倾听,就像是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会一会焦虑一会又自我安慰的小娘炮。到底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知名自媒体人、畅销书作家秋叶在《写作七堂课》一书中提出了用框架思维打造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有助于把零散的一个个知识点关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正如书中所说:“拥有某个领域知识框架,你就可以用这个领域的知识探讨和这个领域相关的所有话题,你在一个领域内的知识点越多,你可以写的深度话题也越多。同时也让你的写作成为你在某个领域持续积累的武器。”
什么是框架思维和知识框架?
问题来了,什么是框架思维?所谓的知识框架又指什么?
框架思维,就是在思考的时候,先借用或搭建一个有一定结构的框架,然后再把所要思考的内容按照结构中不同结构单元的规范填充进入结构单元中,从而最终形成思考结果。
这个思考的框架就如同盖楼的时候事先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而思考内容则如同楼内每个房间的水电设施、家电、家俱、装饰等,通过基于框架结构的水电线路、电梯、楼道等,大楼的各部分及房间内的一部分设施就可以互相联系起来,而最终联通的各个部分及每个部分的个性化内容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大楼。
知识框架就是针对某一知识领域,列出所有值得讨论的话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顺序建立的话题库。知识框架一般呈树状结构,又称知识框架树。
不同的话题之间可能存在从属、并列等关系。这个话题库能够涵盖这个领域几乎所有重要的问题及话题,能帮我们建立对这个领域的全局视角。
知识框架树其实就是知识体系的框架性结构。
那么,知识体系又指什么呢?
《学习的答案》对知识体系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的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简化一下,就是同类事物按照一定顺序组成的整体。那么,知识体系,就是一组知识的有序集合。”
《写作七堂课》以学习演讲为例,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知识框架树。其出发点在于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要成为一名演讲高手,到底要系统地学习哪些知识?
带着这个问题收集信息,可以把关于演讲的知识大致上分为入门概念、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训练支持手段4个部分。每个部分又进一步细化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最终形成如下图所示的知识框架树。
构建知识框架树,对于写作和学习来说有很多好处。
(1)利于安排侧重点。一个有全局视角的知识地图,可以让我们能够有依据地安排一段时间之内学习和写作的侧重点。也可以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依赖关系、价值、要求、我们的兴趣来安排学习的先后顺序及计划。
(2)利于有目的的收集材料。平时发现有用的材料后,可以按照知识框架树涉及到的话题收集整理。
(3)利于积累知识。灵感来袭时写出的好文章,也可以归类到个人的知识框架树上,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随时就可以知道在整个框架树中哪些部分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哪些部分还有待挖掘、学习,从而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
如何构建知识框架树
当准备深入研究一个领域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构建知识框架树。
1.搜集、梳理这个领域里面全部的重要基础概念。
2.通过网络搜索这个领域所有重要的问题。在百度知道、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用关键词搜索文章、相关的图书目录,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
3.把这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概念、方法、知识点组织成一个知识框架大纲。
上述步骤中的第三步其实是把已有的知识点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这其实就是在打造知识体系。
打造知识体系,就是针对某个领域、主题,建立一组知识的有序集合。这个集合当中的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关系。
《学习的答案》一书给出了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罗列出多个“有效”知识,通过“有序”去关联这些知识,通过“有限”去筛选知识数量的过程,简称“三有法”。就像用很多块知识砖,搭建出一座知识大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1.有效:尽量多地搜集、整理、罗列出有效的知识点。所谓“有效”,是指知识体系里的知识,应该是实践后经过验证的有效知识。积累再多似是而非、片面甚至是经不起推敲、实践检验的知识,都是在做无用功。
2.有序:将知识点按照MECE原则分类,并按一定顺序排列。MECE一词来自《金字塔原理》,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说,要考虑知识点之间是否存在从属关系,不同的知识点之间不应有交集,且应该能描述上一级知识点的全貌。
符合MECE原则分类的知识点,会让人感到有逻辑,便于理解。
分类之后的知识点要进行排序。有4种常用的排序方式:程度顺序、并列顺序、时间顺序、和复合顺序。
程度顺序指依不同程度进行排序。常见的有重要程度、优先程度等。比如根据沟通对象,职场沟通可以分为针对上级的沟通,针对平级的沟通,针对下级的沟通。这是按职级重要程度进行的排序。
并列顺序是指排序不分先后上下,顺序的改变不影响其所表达的内涵。比如针对职场的沟通和针对生活场合的沟通。
时间顺序则故明思义是指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排序。常见的有过去、现在、未来,事前、事中、事后,初级、中级、高级。
复合顺序,指的是每一层按照一种顺序排列,建立多层的排序方法。例如,第一层按职级重要程度排序,第二层将工作、生活并列排序,就变成6类:上级&工作,上级&生活,平级&工作,平级&生活,下级&工作,下级&生活。
3.有限:限制数量,筛选知识点。
为了简洁,根据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价值等标准进行排序,把排在前面的重要因素放进体系即可,后面的要素可以归为“其他”分类或删除。最终体系以1~3层,每层3~7个要素为好。
结束语
搭建知识体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绝不存在什么秘籍,学会了就能够突飞猛进。它需要我们从积累每一个小的知识点开始,不断地添砖加瓦,并优化结构。终有一天,我们就能获得知识体系带来的巨大价值。
最后,用古典的一句话来结束:“所谓功不唐捐,就是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回头发现自己无意中做了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