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殿是清朝最重要的宫殿,为什么匾额上没有满文只有汉字?
去过故宫的朋友,一定都看到过形形色色的匾额。所谓“匾额”,横者为匾,竖者为额,有的悬于宫门,有的挂于大殿,以标明房屋或院落的名称。宫里的这些匾额,其实还有很多门道。
到故宫参观游览时,人们或许会发现,乾清宫、坤宁宫、宁寿宫、神武门等内廷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等外朝宫殿、宫门上的匾额只是用汉文书写,这是为什么呢?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
1
其实,在明朝的时候,紫禁城所有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但是,1644清朝入主中原之后,顺治皇帝便逐渐将紫禁城内外宫殿、宫门的匾额改写成满汉并存的样式。
至于为何顺治帝要这么做,除去民族因素之外,还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密切关系。
顺治朝初期权势较大的基本上都是满洲贵族,但是他们自身对于汉文化的认知水平又不是那么高。
因此,紫禁城里的满语匾额主要是对汉语的一种注释,其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告诉那些不太懂汉语的满人这个地方是哪儿。现存的大量满文匾,主要是体现了这一实用功能,这些满语不过就是对这些地名汉语的直接标音。
慈宁宫花园里的宝相楼悬挂的就是满汉两体的横匾。这三个字的拉丁文转写为“boo”、“siyang”、“leo”
当然,要是注意到满蒙联姻的时代背景,其实紫禁城的匾额还是存在满、蒙、汉3种字体同时书写的情况。
慈宁宫建筑群在清朝初期是孝庄太皇太后的寓所,特意在匾额上增添了蒙古语
2
1911年,辛亥革命,革命新军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宣统皇帝也被迫退了位,但他仍然住在后廷里,也就是乾清门以北的宫中。而外朝的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等范围就交给民国政府使用。
北京、台北两个故宫,与其说是外形相似的双胞胎,还不如说是一张分裂的地图
不久,北洋军阀袁世凯施展权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但他依然不满足,还要恢复帝制,想当皇帝。经过他的一番计划还真当上了,自封年号 “洪宪”。他刚一复辟帝制,就立刻受到老百姓的痛骂,人们的反抗情绪一天比一天高涨。袁世凯被吓得连宫门都不敢出。他深知自己太不得人心了,这个皇帝恐怕也当不了多久。可他不死心,于是就把心腹王景泰召到寝室,商量对策。
王景泰道:“这紫禁城所有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是用汉、满两种文字并列书写的,满文就代表清朝。这老百姓不是要反清吗?咱们何不就把那满文去掉,只留下汉文,以表示咱们也反对清朝?老百姓一看宫里连满文都去掉了,兴许就不反对您当皇帝了。”
位于河南省项城市袁氏故居内身着冕服的袁世凯蜡像
袁世凯觉得甚有道理,想到这儿,他急忙写了一道 “圣旨”,要在10日之内,把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可 “圣旨”刚要往下发 ,他又改变了主意 ,那内廷里还住着宣统皇帝和清廷的遗老遗少们 ,他们刚被推翻没多久,在全国的势力还不小,要是把内廷宫殿 、宫门匾额上的满文也去掉,是否会遭到他们的反对呢?这宫外还没平息,再招来宫内的不满 ,麻烦可就大了。
想到这儿,他把“圣旨”改了一下,写成了 “把外朝宫殿 、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这样清廷的遗老们不到外朝来,自然也就不知道外朝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没了,也就不会对这一举动有所反感。
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1562年改称皇极殿,1645年改太和殿。今殿为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王景泰接 “圣旨”后,就连忙带着一帮人把外朝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了,改成汉文单书了。就下令让人把外朝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了。
东华门靠近太子宫,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所以东华门上只有8排门钉
3
尽管袁世凯把外朝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并派人到宫外宣扬一番,还在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大小报纸上刊登。可老百姓不买他的账,讨袁的呼声仍是越来越大,结果他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就被破灭了,成了历史的罪人。
真正放下权力,去追求本真,放下俗念。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对于袁世凯而言,很难!
虽然袁世凯被赶下了台,但紫禁城中被他改过的外朝宫殿、宫门上的匾额却都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他窃国的见证。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过这么一句诗:“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今后如果再去故宫参观、游玩,或者可以专门看一看宫殿、宫门的匾额到底是哪一种样式的,拍几张照片,自己研究研究,未尝不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