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入伏 - 以热逼寒,别让三伏留下病根

明日入伏 - 以热逼寒,别让三伏留下病根

明天(周六),我国将正式进入「三伏天」,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就像是二十四节气的“编外人员”,虽然不在二十四节气里,但却更能让人“记住”它的存在。

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8月24日出伏,整个“三伏”长达40天。

2022年三伏养生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10天)

俗话说“三伏养一夏”,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40天!

暑热天气耗气伤津,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虚耗,不仅易生病,过不好还可能会落下病根!

三伏“热养”,养护阳气

在“三伏”高温闷热的天气里,人们往往毛孔开张,阳气在外,身体内的寒气是最容易被赶出来的时候;但也正因这时人体处于腠理疏松的状态,一旦过于贪凉,就容易被寒邪趁机入侵,带来健康隐患。

所以,三伏天要“热养”,把深入体内的寒湿邪气“逼出”体外,同时养护和巩固好体内的阳气,这样到了冬天才不容易受寒。以免“旧寒”未祛,又添 “新寒”。

1

多吃热食

夏天很多人会喝冰镇饮料、吃冻水果、凉拌菜等来消暑,但这只能使我们口腔感到凉爽,由于血管受冷收缩,反而降低了身体散热的速度。

如果长时间饮食寒凉不节,就会造成阳气损伤,加重内里虚寒,出现寒气入内,损伤脾胃,湿气雍塞,导致胃肠问题,引起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女性还容易出现痛经、宫寒等问题。

《寿世保元》:“夏日伏阴在内,暖食尤宜。”相比,夏天更应该适当多吃姜、胡椒、肉桂、茴香、辣椒等,有“产热”作用的食物。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喝姜茶是夏季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把生姜、大枣一起煮水,调以适量红糖,有助于温中散寒、健运脾胃、振奋阳气。

2

洗热水澡

天气炎热,不少人会选择直接用凉水洗澡降温,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做法。

伏天气温高,人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代谢速度也较快,直接冲凉,会导致皮肤表面温度骤降,毛孔关闭,血管骤缩,体热无法散出。

洗完后不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还可能让人四肢无力、肩膝酸痛,如果经常洗冷水澡,寒湿之气就会侵袭人体,还会诱发关节炎和慢性肠胃炎。

伏天最好还是洗温水澡,水温在35℃-37℃为最佳。这个温度比皮肤温高,却比体温低,非常适合消暑散热。

此外,夏天泡脚,还可促进发汗,从而帮助身体调节体温,将空调房里聚集在身体的寒湿之气发散而去,可谓解暑又祛寒湿;

泡脚又能通过刺激脚底【涌泉穴】,起到引火归元的作用,十分有利于蓄养阳气,是夏天“热养”的典范。

3

做做艾灸

夏季空调温度普遍开得很低,而长时间处在空调房内,会使寒气凝滞在身体里,使机体阳气受损、气血运行受阻。

尤其是,颈部、腰部、腹部都是容易受风受寒的部位,一旦寒气通过这些地方进入人体,轻则引发僵硬、疼痛,重则导致颈椎病、胃病、妇科缠身、不孕等。

我国民间素有“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艾灸忙”的说法。

盛夏时阳气旺,人体内的凝寒之气正处于易解的状态,天热身体毛孔会张开,艾灸的温热刺激更容易渗透进经络、脏腑深处,有效地振奋阳气,温经通络,驱散体内湿寒,温阳脏腑。

入伏后要养阳,首选督脉上的穴位。督脉被称为“阳经之海”,百会、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是督脉上阳气最盛的5个穴位。

此外,三伏天做艾灸还可将身体里淤积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那么推荐风市、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解溪这6大祛湿要穴。

4

适当出汗

夏天要“以汗制汗”,而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运动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

《黄帝内经》说“动能升阳”,但是夏天运动最好不要出大汗,因此练练八段锦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助于身体修复,治疗顽疾。

“八段锦”老少咸宜,术式简单,不受年龄、天气和地点的限制,非常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们。

养生就应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热,该出汗就出汗。三伏天应顺着季节规律,用“热养法”以热制热,健康消暑。

三伏祛湿,正当时

农历六月,湿热交蒸,暑气携带着湿气侵犯入体,由此导致出现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的同时,兼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

因此,长夏季节,中医最有效,也最离不开的保健措施就是「健脾祛湿」。

要想健脾祛湿,调理脾胃,在早晚进餐时,可以喝些粥,如山药粥、薏米粥、莲子粥等;再则,因为夏天有暑热,可以在快熬好的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粥中(如薏米粥)加一点荷叶,这样就增加了清热消暑、养胃清肠的作用了。

除了食疗外,配合外治手法更可事半功倍。尤其适合脾胃虚寒、食疗效果不佳者。

对付暑湿,日常可以按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离胫骨前嵴1寸处。它有疏风祛湿、扶正祛邪、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的功能。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脾主运湿,所以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想要健脾祛湿,我们就要找到脾经上的【阴陵泉穴】阴陵泉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穴相对。有健脾益气化湿、通利三焦、消胀利水的功效。

由于黄色食物在五行中与脾对应,所以平时适量多吃一些小米、黄豆、南瓜、马铃薯、玉米、蜂蜜等黄色食物,具有不错的健脾功效。

这些食物可以做成玉米饼、南瓜小米山药粥、蜂蜜莲子羹等慢慢调养脾胃服用。

三伏天是去除湿气的一个好时机,但是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盲目的去湿气,效果也是不好的。

三伏食养,补充消耗

三伏天气炎热,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三伏的传统自然少不了饮食养生。

1

入伏吃牛羊

每年入伏之季,适当吃点热性的牛肉、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湿之气,尤其适合体质偏寒,而夏天又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或者爱吃冷饮的人。

食用热性肉类时要注重荤素搭配,温凉互补。

吃涮羊肉火锅时,要多吃些白菜、冬瓜、青菜,以平衡温凉寒热。

有牙痛、上火、发烧感染症状和体质偏热的人,应忌食热性肉类。

2

补虚选山药

“三伏”炙烤,很多人开始出现吃不下、不消化的情况。

还有一些人选择吃凉拌菜等寒凉的食物以求降暑开胃,使得本就虚弱的脾胃更差了,便有了“茶不思,饭不想”的趋势了。

这时,选择山药来帮助我们补脾养胃则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山药列为上品,书中记载:“山药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身轻,不饥,延年。”

山药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养胃助消化的功效。因此有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症状的人可多吃

山药的烹饪方法很多,与不同食材搭配能产生不同的滋补效果。下面就推荐1种山药好吃又养生的做法。

山药排骨汤

食材:山药1根、百合30克、莲子10克、白扁豆50克、排骨200克。

做法

1. 排骨洗净,焯水;其他食材洗净备用。

2. 将山药、莲子、白扁豆、排骨等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熬煮。

3. 加入鲜百合小火焖煮2-3分钟,食盐调味即可。

适宜人群:有健脾祛湿、安神宁心之效,尤其适合脾虚失眠人群。

最后总结一下,三伏养生其实不难,说白了就是:衣食住行少贪凉。

四季的温热寒凉,万物皆有规律,这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夏天就该热着过,冬天就该冷着过,这才是健康之道,不要与之对抗呀!

特别是对于平素有伏寒在体内,容易手足不温、腹泻虚寒的人群,一定要把握夏季排寒的好时机,好好给身体做个“大扫除”吧!

I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

相关推荐

​中国近代史纲要

99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 时间节点:1840年之前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 ·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美利坚出品:推荐10部美国拍摄的经典二战电影

186

美利坚出品:推荐10部美国拍摄的经典二战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创伤记忆,无数的影视作品着力于表现它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

​一篇文章让你捋清民国军阀混战史

147

一篇文章让你捋清民国军阀混战史 军阀是中央集权腐败后的产物。细数中国历史上每一次中央高度集权败落后,都有一段军阀混战的乱世。汉朝后的三国;隋朝末年的王世充、窦建德、...

​古诗词赏析 -《踏莎行》贺铸

96

古诗词赏析 -《踏莎行》贺铸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70首古诗词 《踏莎行》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

​六部关于“摇滚乐”的电影

​六部关于“摇滚乐”的电影

142

六部关于“摇滚乐”的电影 小九放映室 作者:小九,微信号“小九放映室”(XiaoJiuMovie) 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小九放映室”的微信公众号,我是小九。 前段时间瑞典学院将2016年...

​寻找古蜀“奇道”:阴平古道

137

寻找古蜀“奇道”:阴平古道 如果说 在所有入蜀古道里 剑门蜀道属“正道” 那么“奇道” 就一定是阴平古道! 阴平古道 古道起于阴平,途经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

​ps4 10 个必玩游戏

​ps4 10 个必玩游戏

128

ps4 10 个必玩游戏 虽然ps5已经发售,但仍然没有一款能够撑门面的独占大作,接下来我们就盘点一下,那些必玩的ps4游戏吧~。 PS现在和PS加福利 微软有游戏通行证,索尼有会员服务。每...

​北京八大戏水乐园,酷热天不嬉水你就OUT了

52

北京八大戏水乐园,酷热天不嬉水你就OUT了 热。 这是这两天最常听到的字。 上周的瓢泼大雨降了温,让北京人民都忘了夏日的厉害。 但大雨之后必有骄阳,雨天刚结束,大暑便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