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打一字是什么字?武大郎打一动物
武大郎打一字是什么字呢?“大”字的本义是大地,后来引申为广阔、辽阔,也有广大无边的意思。“武”字的本义是勇猛,后来引申为武力、勇敢,也有勇猛的意意思。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说,大地广阔,无边无际,意思是非常大的地方。所以,“大”字的本义是非常大的地方。而“武”字的本义是勇勇武,也就是说,大地广阔,无边无际,意思是非常勇猛的人。所以,大“字的本义是非常勇猛的人。
一:武大郎打一字是什么字
二:武大郎打一个成语
白手起家
【解释】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武大郎打一个数字
关于武大郎,大家都挺熟悉的,我们一想到武大郎就会想到那个五短身材,笑容憨厚,卖烧饼的男人。虽然他最后死的很惨,堪称是中国最惨男人,但是他的故事还是为人津津乐道。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武大郎的形象居然有些模糊不清了,今天日航君就来写一篇文章,讲讲关于武大郎的二三事。
一、武大郎究竟卖啥?
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武大郎烧饼,这种烧饼金黄酥脆,抹上肉酱,配上两片生菜叶子,有的还会加一些热狗、培根等物,吃起来香酥可口,价格不贵,趁热买一个吃,实在是让人食欲大发。这就给人一个错觉,那就是武大郎是卖烧饼出身的。包括很多有关武大郎的谚语也与烧饼有关,如武大郎卖烧饼——晚出早归;武大郎卖的烧饼——七大八小……给人的印象就是武大郎就是一个卖烧饼的。
市面上的“武大郎烧饼”,我很爱吃,因为真的很好吃
然而这是错误的!武大郎本人并非是卖烧饼的,而是卖炊饼的。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但是这两者完全是不一样的东西。
说通俗一下,炊饼其实就是现在我们吃的馒头。您可能有些诧异,明明是“饼”,怎么成了馒头呢?
其实在宋朝人看来,“饼”这种东西,既可以是圆的,也可以是扁的,只要是用面粉做的或者是用类似于面粉的食材做成的食物都可以叫做饼。据记载:
“凡以面为食具者,皆为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煮而食者,呼为汤饼;蒸笼而食者,呼为蒸饼。”
这里的蒸饼其实就是炊饼,那么为什么后来蒸饼改名了呢?这事就是因为宋仁宗了,宋仁宗叫赵祯,“祯”与“蒸”字极易读混,为了避讳,因此将蒸饼改为了炊饼。
关于炊饼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炊饼并非是馒头,而是蒸饼,可能有些类似于现在吃烤鸭时候用的“春饼”。但是个人存疑啊,武大郎总不能抱着春饼上大街卖吧。
另外,武大郎卖的东西不是烧饼的还有一个证据,这个证据就在《水浒传》之中。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每日卖十扇笼炊饼,早出晚归。”我们吃过烧饼的同学都知道,吃烧饼讲究吃一个酥脆,也就是要新鲜,放时间长了这个烧饼就不酥脆了,也就没了灵魂。在日航君这边,做烧饼之人都是现做现卖,若是类似武大郎一样做好一大堆再卖,恐怕就是亏本生意了。反而现在做馒头的人,基本上都是早上早早起床,做好一大堆馒头然后蒸熟之后放着卖,因此武大郎卖的炊饼应该是馒头的可能性比较大。
炊饼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馒头
这里补充一下,在宋代,这馒头恰恰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包子,也就是带馅的。我们看《水浒传》之中,好汉总是张嘴就要“二三十个大好馒头”,日航君当时就有疑问了,这吃二三十个馒头不噎吗?后来知道,这馒头恰恰就是包子。我们看开黑店的张青说自家产业是是这样的:
“将大块好肉,切做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小人每日也挑些去村里卖,由此度日。”
孙二娘家的产业
可见《水浒传》中这馒头就是包子。宋神宗曾经巡查太学,当时太学那天恰好吃馒头,宋神宗品尝后认为这馒头十分好吃,夸奖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岳飞的孙子岳珂也曾经写过《馒头诗》,诗中对于太学馒头的做法、用料、味道等都做了阐释,诗云:
“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政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
可见这馒头,里面是有馅的,而且成品色白皙,质嫩,味道鲜香,哪怕是老人牙口不好也可以一饱口福。
因此大家要是穿越到了宋朝,一定记着现在的馒头在宋朝叫炊饼,现在的包子在宋朝叫馒头,现在的烧饼在宋朝叫胡饼。
在宋代,包子叫做馒头
二、武大郎的原型
武大郎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应该都是《水浒传》中的那个角色吧。可见: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影视剧中的武大郎形象
然而近来却出现了一个为武大郎翻案的说法,概括一下就是:
武大郎本人原名叫做武植,是一个身高一米八,考中了进士,长相英俊帅气,家庭美满幸福的人。因为被友人诬陷,因此留下了恶名,后来被写进了《水浒传》中,成了一个五短身材的绿帽子男。
那么究竟真相是怎样的?
我们先看看这个说法的来历,书中记载武大郎本人祖籍是在清河县。在清河县有一武家村,村中的武氏族人一直认为武植就是武大郎,为武氏先祖,并且还有武大郎古墓。后来武氏后人打开了武大郎古墓,发现其中并没有遗物留存下来。后武氏后人重修武大郎古墓,并且还建造了围墙、大门、甬道,还立了碑,请人撰写了碑文。碑文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一碑文将武植的生平来自家世介绍得清清楚楚。目前武植墓已经成为了清河县的著名景点。
清河县的武植墓
上面的碑文概括下来就是武大郎本人是殷商武丁后裔,妻子潘氏是一位名门夫人。武大郎本人年少聪明,并且文武双全。后来中了进士,官拜七品。然后经过岁月沧桑,武大郎本人的名誉却受到了破坏,妻子潘氏也被人诬陷,因此写了这块碑来还原真相。
且在新修的《清河县志》中,还有记载武植的事迹,里面说武植本人是永乐年间的进士,后到山东阳谷县做县令,后来因为得罪了小人王某,被王某给诬陷,另外还有被武植治罪过的乡村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彻底毁了武植的名声。
武植祠
在这里面,武植就是武大郎,潘氏就是潘金莲,王某就是王婆,西门庆就是西门庆。这可真是精彩啊!人物一个接一个,都可以对照的上!
若是此事属实,那么武植的事迹就是比《金瓶梅》多了一个《水浒传》那么精彩啊!
然而很遗憾,此事破绽百出。
1、此事的来龙去脉全是武家后人所说,没有文献依据
在旧的《清河县志》和旧的《阳谷县志》中,并没有记载有关武植的生平和为官的记录。按理来说,武植身为地方父母官,而且还收到了万民伞,一定会被记录下来,但是在文献中并没有提到武植。另外,武植所有的碑文也是后人根据武家后人口述而作,也没有相关的谱志和碑志作为记述。因此武植的事迹很有可能是后人伪作。
万民伞
2、年代差异太大,让人难以相信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的
若是将此事怪到罗贯中头上,看似有理,实则无理。因为我们可以发现,武松的故事是全书中完成度最高的故事,正是因为完成度高,后面才能出现同人小说《金瓶梅》。因此此故事修改难度极大。若是罗贯中刻意所为,完全可以另作故事来说武植一事。
3、查进士名单,并无此人
查遍光绪年间所编的《清河县志》以及民国时期所编的《清河县志》,其中均无武植的姓名;查职官表中也无武植姓名。
另外,武植的名字在《水浒传》中并无提及,仅在《金瓶梅》中才有提及,武大本名武植。而很明显的是,《金瓶梅》的故事脱胎换骨于《水浒传》之中,属于《水浒传》的“同人小说”。兰陵笑笑生若是有如此心思诬陷武植,说出来也是颇为好笑了。
因此综上来看,武植一事实在是人为编造出来的,而且属于破绽挺明显的编造行为。
至于说施耐庵后人到武氏后人面前道歉一事,也颇为可疑。此人是著名书画家,来道歉的时候又是画画,又是写诗,颇为卖力。为何之前从来没有施耐庵后人道歉一事?到他的时候来道歉,颇有作秀之嫌疑吧。
武植
三、总结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为历史名人翻案的事情愈发多见,从为陈世美翻案,到建马步芳纪念馆,甚至有发现孙悟空和通天大圣的合葬墓……
这些引爆人们目光,吸引人们视线的历史屡屡发现,为的是什么?为非是个利,为非是为了通过这种手段拉动经济增长,带动旅游业发展。其实想一下,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地方的宝贵财富。
但是偶尔也要想一下,背离历史,美化原本的历史人物,甚至歪曲历史,这种行为真的是正确的嘛?在全国各地都向“钱”看的时候,历史学又应该做些什么?是顺随着利益大潮,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