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
一、【课文梳理】
1.孔子的“交友”观:
君子周而不比章(2.14)——反对以利和,主张以义和
君子矜而不争章(15.22)——反对结党私营,主张合群团结
群居终日章(15.17)——反对言不及义,主张真才实学
2.孔子的“择友”观:
“择友”目的
君子以文会友章(12.24)——彼此辅助,一同行仁
“择友”原则
唯仁者能好人章(4.3)——事实求是,公正客观
君子不以言举人章(15.23)——事实求是,公正客观
“择友”标准:
益者三友章(16.4)——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择友”方法:
视其所以章(2.10)——视以,观由,察安
人之过也章(4.7)——观过
3.孔子的“处友”观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章(15.15)——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以德报怨章(14.34)——明确立场,以直报怨
事君数章(4.26)——保持安全距离
忠告而善道之章(12.23)——遵循适度原则
4.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培养合宜的“择友”观,践行恰当的“处友”观,就能保持长久的人格魅力,受人敬仰。
晏平仲善与人交章(5.17)
二、【回顾整理】
★默写课文相关语录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多闻,益矣。,友善柔,,损矣。”
(3)子曰:“,不以人废言。”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根据孔子的论述,“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
答:①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即交友有一定原则,正当目的;②又提出了交友的标准,应与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交朋友;③交友的尺度: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忠告善道,但不可则止;④交友的方式或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三、【课内探究】
(一)知识梳理
1. 周而不比
“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这里“周”指的是以义合,“比”指的是以利合,即交往有一定的原则,处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而不搞小团体,不结党营私。所以孔子不否认“合”而反对不恰当的“合”,即“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2.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3.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过于宽厚,不客观;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又显得褊狭。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论古之人。颂(通“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上溯与古人叫朋友)也。”(《孟子•万章》)
(1)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1分)
(2)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4分)
【答案】
(1)知人(多层面了解交往对象)。(1分)
(2)①孔子认为只要从行为(所以)、经历(所由)、兴趣习惯(所安)等多方面去观察和了解,就能够正确地认识一个人。②而孟子则强调要“知人论世”,认为仅以“颂其诗,读其书”来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③应该说,孔子的观点务实而可行,孟子的观点经典而深刻,都是值得借鉴的。(能够对两种观点做出一定的分析、评价,且合理、恰当即可)(4分)
(三)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1分)
【答案】 (1分)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意思相近即可。)
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分)
【答案】 (4分)不矛盾。①“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②“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③“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答出不矛盾给1分,答出含义给2分,答出区别给1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①挟:倚仗。
(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1分)
【答案】 (1分) 要结交益友(或:交友重品德)
(2)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答案】(4分)①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在择友时更谨慎,交到益友。(1分)②孟子认为交朋友,一要平等,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也有助于交到更多益友。(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圣经·马太福音》:“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可推辞。”
23.根据以上文字,分别概括《论语》和《圣经》在为人处事上的观点。(2分)
【答案】(2分)《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圣经》:以德报怨。
24.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3分)赞同《论语》:①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而“以德报德”也是直道以行的表现。(结合内容分析1分)②儒家强调情感要以理性为原则,注重社会性公德,不能做无原则的“乡愿”。(行为的本质1分)③这样做了,个人会成为坚守道义的勇者;社会能实现公平与正义。(作用结果1分)
赞同《圣经》:①《圣经》反对“以怨报怨”,认为应以完全的善对待一切的人,包括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那些伤害你的人和道德上的“恶人”。(结合内容分析1分)
②这种表面的“懦弱”,其实是源自于内心博大的爱与悲悯,是一种济世救人的宗教情怀。(行为的本质1分)③以恶报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让人心和世界充满仇恨。只有那种无私的真诚的大爱,才是引人向善的方法,世界也许才会更和谐。(作用结果1分)
(四)迁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小题(4分)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请结合““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简要谈谈儒家人才观的现实意义。
答案:①选拔人才时要广泛地听取意见,注重客观地衡量人的才能,不偏听不轻信,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又要进行认真的考察了解。②应任人唯贤,举用正直的人,这样百姓才能心悦诚服,国家政权才能得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