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舒服的关系,不是三观相同,而是互相兼容、彼此成就
作者:洞见May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特别喜欢连岳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一味强求他人与自己相同,只会滋生许多矛盾和烦恼。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应该是学会兼容不同的三观和审美,如此才能成就更好的彼此。
心理学中,将一个人的认知划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一元思维模式。
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见其他不同的观点。
觉得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总想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结果呢?
不仅闹得别人不舒服,还显得自己很狭隘。
有一段时间,高晓松有一个观点特别火,他认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而他的朋友窦文涛,恰好与他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
窦文涛特别执着于买房,宁愿省吃俭用,也一定要在香港买一套小房子。
所以,高晓松每次见到窦文涛,都会批评他的理念,劝说他别这么俗气。
窦文涛听在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诗与远方是高晓松的追求,但不符合他的实际。
回首窦文涛的经历,90年代初,窦文涛从广州到香港发展。
香港的房价,高得离谱,想买房难如登天。
窦文涛租了二十多年的房子,每次搬家,都让他心力交瘁。
所以他在心里发誓,无论如何,都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其中种种心酸,绝对是从小在优渥条件下长大的高晓松无法体会的。
所以后来窦文涛也说了:
“生活就像一块布,各有其细致明艳的正面,也有粗糙暗淡的背面。
高晓松再劝我追求诗和远方时,我都会默默想我们不一样。”
类似的事情,我们身边其实不少。
自己喜欢看中外古典名著,就认为网络小说低俗;
自己喜欢在大城市拼搏,就认为小城市的人贪图安逸没有未来;
自己向往婚姻,就劝别人也早点结婚生子......
这种“一元思维”的结果,只会让自己的眼界格局越来越受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奇葩说》,或者类似的辩论类节目。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一个辩题刚出现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论。
但当选手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我们的看法会在不同立场中摇摆不定。
正方或者反方,都有很能打动你的理由。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固定的、正确的三观。
立场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我们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
如果总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指导别人的人生,只会给人以压迫感,让彼此都不舒服。
认知的第二种模式,叫二元思维模式。
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能同时兼容不同的观点和人,我也许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的意见。
既能够和喜欢的人相处,也能够和不喜欢的人互相尊重。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
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在庙堂上,两人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所以,在争权的过程中,二人都不客气,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被赶下了宰相宝座。
但当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时,王安石大加赞赏司马光的人品、能力和文学造诣,说他是“国之栋梁”。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还是安然地“处江湖之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王安石上台后,推行改革,触动了皇亲贵胄、地方官员的利益,引来一片弹劾。
于是皇帝又罢免了王安石,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墙倒众人推,王安石被罢官后,很多言官跳出来告他黑状。
皇帝将信将疑,询问了司马光的意见。
司马光说:“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皇帝听罢,感叹道:“卿等皆君子也!”
有句话说的好,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我尊重你的人格,但不一定认同你的观点;我反对你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你的全部。
真正大格局的人,在坚持自己的主张的同时,也能容纳世界上所有的不同。
特别喜欢看电影《绿皮书》,多次为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包容性而感动。
黑人唐是一位钢琴家,事业有成,但因为种族的原因,并不被白人社会所尊重。
白人托尼是唐聘请来的司机,他没什么太大的事业心,生活随性,活得很放松。
因为身份地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刚开始他们很不理解彼此。
为什么唐总是很拘谨,敏感,脆弱。
为什么托尼如此不羁,甚至有些粗鲁。
后来,随着旅途一路往下走,唐跟着托尼一起感受大口吃炸鸡的快乐,托尼也切身体会到黑人是如何被白人歧视的。
他们逐渐放下了对彼此的偏见,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对方的生活和价值观。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一个人,是因为不了解对方具体经历了什么。
所以理所应当得用自己的模式去套别人的生活,自然会觉得别扭。
喜欢一句话:“人怎么才能宽容呢?”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
理解是抱有同理心,是穿上别人的鞋,去别人的生活里走走。
唯有真切地体会到了别人的生活环境,才能对世界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谅。
才不会因为偏见,阻隔自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认识一对忘年交。
年长的是一位大学教授,五十多岁,平日里爱好泡茶,喜欢读一些生涩的名著,看和经济相关的节目。
较年轻的是教授的学生,二十出头,个性活泼,整日研究美食,乐衷于追各种综艺和电视剧。
两个人的生活方式、阅历、三观天差地别,刚开始大家很难想象他们两个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但事实确实如此。
他们经常在微信上分享最新的见闻,周末有时间了,还会约出去一起聊天吃饭。
教授从学生身上,了解到了当下最新鲜的想法和观点;
学生也从教授那儿,学会如何面对生活的种种波折。
他们就像是两个圆圈,彼此接触和融合,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所以,如果想要有更开阔的人生,一定要努力去认识不一样的人,经历不一样的事情。
去认识比你大或比你小十几二十岁的人,人在不同年龄段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相熟的人中,尽量有同性和异性,男女思维天生不同;
读书,不要只读一种类型的书,读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深刻,文学使人善良。
当你见识了足够多的人和事,对世界的包容度会越来越大。
就不会再轻易对没见过的事情大惊小怪,不会因为自己认知不足而看不起这个,看不惯那个。
人,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兼容并蓄中,变得越来越通透的。
▽
罗素说,只有玫瑰和茉莉一同开放,这个世界才有参差多态的美。
康德也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的去理解。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必然会衍生出不同的三观和见识。
所以,人与人之间舒服的关系,不是三观相同,而是互相兼容、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