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高校教师职称到底该怎么评)
从去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各种意见,包括专利、项目、论文的认定和权重等等,目标直指科技人才评价的“五唯”倾向。此后,不管是在项目、奖励还是各类人才称号申报工作中,都开始进行改革。可以说,破五唯,已经是大势所趋。
而7月底,两部委又发布了高校职称改革指导意见,正式把破五唯的关口移到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上来了。那么现在,破五唯就成了每一所高校、每一位老师要面临的问题了。意见发布后,就有老师问我们未来职称条件会怎么改,我们的人事部门暑期也在抓紧时间研讨。
职称评审不同于人才称号申报、奖励申报等,它的覆盖面更广,涉及的情况也更多,所以,想在职称评审中做到五个不唯,确实需要认真思考。从此前一些高校的尝试来看,目前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些思考:
第一,不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有不少老师,特别是博士毕业刚进校的年轻老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只有论文,没有别的成果,是不是就不能评职称了?如果能评,那是不是就是”唯论文“了?
这样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而破五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唯”字的解释。有人说,五不唯就是五不看,这样肯定是不对的,学历、职称可以不看,但论文、专利、奖励、项目等等,是评价科研工作的主要维度,抛开这些内容,我们根本没法判断一个人的科研水平,更何况,论文评价,也是全世界通用的评价方法。不看论文,我们分分钟和世界脱节。
还有人说五不唯就是五全面,既然不唯论文,那就论文也要、项目也要、奖励也要。这种说法显然更不对。要求科研老师面面俱到,就是样样都平庸。这样评价对人才是破坏性的。
五不唯的真实含义其实是“五不限”。即学校不能因为教师某一方面的缺项而限制教师,比如,不能因为老师学历是硕士就不让评教授,不能因为老师论文数量少就一票否决了。换句话说,教师只要能拿出某一项突出的成果,就有资格参评。如果各种成果都没有,那同样是不可能参评的。所以,如果年轻博士只靠论文评职称是可以的,这并不是“唯论文”,而是“不唯项目”“不唯奖励”,但前提是论文要够水平。
第二,“不唯”意味着放低要求吗?
又有老师问:破除五唯后,学校职称评审条件的限制肯定会减少,那岂不是资格条件也会降低,这样大家都可以申报,不是乱套了吗?
这样理解有些流于字面了,实际上,一旦实行新的评审条件,各项业绩的要求不但不会降低,反倒会大幅提高。国家推行“破五唯”,初衷在于“从根本上扭转功利化倾向、从根本上祛除浮躁之弊”。也就是要鼓励踏踏实实做学术,做真学问的人,而这种人,往往成果数量并不多,但层次都很高。所以,我们的评价体系就要围绕这个标准来设计,就要提高成果的质量要求。
比如说论文要求。在今年年初印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中,就提到了“三高论文”,即鼓励发表三类高水平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未来,不管是在项目申报、奖励评选、人才称号申报,以及学科评估、双一流评选等等工作中,评价体系中的论文项,就只有这三高了。
因此,对学校来说,教师发低级别论文就没有意义了,学校自然也不会鼓励老师灌水了。在职称评审中,学校势必也要将论文提高到这个层次,同时,降低数量要求。比如,教师有2篇三高论文就可以参评副教授,有5篇三高论文就可以参评教授。这样的条件看起来更容易,但实际上是更难了,因为很多老师连一篇都发不出来。
虽然国家也提出: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但实际上业内人士都知道,刊物好坏基本上反映了文章水平,你发个统计源期刊论文难道要去和CNS论文PK。所以,目前的导向并非不认刊,而是只认业内公认的好刊。发一堆CNS,总比刷一大堆SCI论文强吧。
第三,普通教师该如何评职称?
很多中年教师又问:都说要提高成果质量,要发三高论文,但大多数老师水平有限,根本发不出这种论文,应该怎么办?难道以后就评不了职称了?
个人认为,对研究型大学来说,未来的大趋势就是如此,如果你发不出高水平论文或者其他高水平成果,那你真就很难在这样的大学里发展了。
目前,高校职称评审的程序也在发生改变。以往都是以校内评价为主,光职称条件就先卡掉一大批人,然后再是学院推荐、学科组推荐、高评委评审。其中虽然有外审环节,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校外专家通常都会打马虎眼给参评人一个好评,这样外审结果的参考价值就不大。
但随着限制条件减少,申报人员增多,高校下一步将采用先送外函评,再校内评审的方式,类似于人才称号的评审。这样,校外函评的结果就会非常重要,可能需要全A,才能入围下一步的评审。而校外专家只看老师的显性成果,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并不了解。所以,如果你没有拿的出手的科研成果,恐怕根本没机会进入下一个环节。
当然,对于早些年进校的老师们,以及一些基础课老师们,学校会开辟另外一条晋升道路,就是教学型教师。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有了这个类型,不过每年给的指标都很有限,而且,教学型教授、副教授的评价体系,也不是特别完善。虽然不要求老师们发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但要求老师们发高水平教学论文,申报教学成果、教改项目等。而这些成果,功夫主要在课堂外,而不是课堂上。因此,说白了,还是以成果来定成败,并没有真正考察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在破除五唯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各种限制性条件如学历、出国经历等都不再是必要条件,但肯定还会提,可能会作为一个加分项。毕竟学校是要鼓励教师进修的。
二、评审要求实际上更高了,做科研的老师,趁早改变策略,不要去刷低水平的论文和成果,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冲击更高层次的成果。
三、相比科研评价,教学评价更难,是高校下一步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果能把教学水平很好地评价出来,就会有更多的老师去潜心教学,而不是花大把时间去刷论文,高校的科研环境也自然会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