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侠”的江湖征战之路
每到年关,成千数万名油篓村“煎饼侠”从四面八方开着奔驰宝马回到自己的家乡别墅里,全国大街小巷路边摊,再难吃到正宗地道的煎饼。
山东有多少村庄就有多少种煎饼。上个世纪90年代,油篓村李荣士独自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一贫如洗的窘境,老李扛上卷铺,带着两个女儿打算背井离乡谋生,无一技之长的老李来到了上海,只好风餐露宿,好在老李脑子活络,买了面粉,摆个摊做起了煎饼生意。
让老李没想到的是,煎饼摊一摆起来就收不住了,生意出奇的好,很多人都把它围了起来,排起了长队,买起了他的大葱卷饼蘸酱吃的津津有味。
这一干就是十年,老李从万元户变成了百万千万元户,开创了油篓村一个新的产业,带动了一群日后走遍全国的“煎饼侠”。
发了财的李荣士回到家乡,盖起了楼房,四邻八村的人都向他请教了发财的门路,老李开始收起了徒弟,就这样出现了大批的“煎饼侠”放下了锄头,游走于全国各地。
由于各地口味不同,全国的煎饼侠大致分为三个流派,一:山东流派,强调饼皮的脆感,附带萝卜条,黄瓜等任何卷进去的时令蔬菜,嘎嘣脆,又管饱,火遍布全国;二:上海流派,油条的空气感,附带上海偏鲜、甜的口味,搭配不同的酱料,主攻长三角地区;三:天津流派,强调果子的薄脆,面饼薄脆,内容不多,但自带各种风味,独成一派。
就在“煎饼侠”纵横全国之时,来自油篓村根据地,山东临沂的物流批发中心也在迅速崛起,成为全国各地重要城市的蔬菜供应基地,每年发往全国各地的煎饼,蔬菜不计其数。老乡帮老,这成了油篓村煎饼侠最重要的后勤保障,极大的提高了煎饼原料的质量、降低了成本。
油篓村数千万名农民走出农村,围绕山东煎饼串起一条绵长的产业链。
老李没有和煎饼侠们一起出山,而是联络起老乡朋友,成立了机械有限公司,制造各种电饼机,随着业务的火爆,逐步涉足绞肉机,灌肠机,电磁炉制造抢占业的前端市场,为后来更大的扩张和全国煎饼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雨未来风满楼,2015年,《煎饼侠》电影热映,天津的煎饼果子火了,山东的卷饼火了,甚至专门成立了天津山东煎饼果子协会,还举办煎饼大赛。
2014年,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的于恩栋经过一番考察。他对选料、和面、火候、配料,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提升煎饼的品质,更关键的是,煎饼的一套标准流程走下来,平均一天可以卖300到400个煎饼,迅速的让这一方法火爆于江湖。
油篓村所在的郑城镇,趁着煎饼的出名,盘活了当地的金银花种植和红色旅游,临沂也成了93个大宗商品的专业批发市场,40余万人日客流量,50000万余辆日车流量,上千亿交易额的全国第二大贸易批发市场。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现在的全国各地,只要有路边小吃的地方,你几乎就会有看到煎饼身影 。成就了千千万万就业的岗位,也成了千千万万个创业者梦想的开始!
关于煎饼的故事或许已经结束,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