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淑芬: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张淑芬(前排右一)慰问易县梁各庄镇徐家厂村80岁以上老人。保定日报记者 杨虎 摄
□保定日报记者 杨 虎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2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淑芬走访调研农村养老工作后回到办公室对记者说。
“早在20年前就萌生了做养老的想法,但那时精力有限。”近年来,张淑芬一直关注养老问题,多年基层调研让她看到发展农村养老的紧迫性。
她说,农村的生活环境较差,老年人以体力劳动为主、身体状况差、收入较低,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等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问题也存在较大的解决难度。
201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作为易砚技艺传承的领军人物,张淑芬此前的工作重心在易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和文化产业链的打造上。近年来,随着她所在爱心企业到易县山区包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张淑芬到农村慰问、调研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目前在县级层面基本都有集中供养的养老福利机构,也有乡镇敬老院,但很多农村老年人却“故土难离”,不愿意到县里和乡镇敬老院养老,很多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仍有得不到照顾的情况。
张淑芬的目光,也从自己熟悉的非遗传承和文旅产业,开始聚焦到农村养老的话题。
针对如何提高农村养老的集中供养率和孤寡老人的生活质量,张淑芬建议,加强对农村养老信息平台建设,落实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她说,智慧养老就是利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全面面向家庭、社区以及养老机构等信息服务平台,从而为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提供便利化的养老基础服务。同时,将智慧养老服务与健康产业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测、健康咨询服务和养生服务,落实“线上+线下”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如今,许多农村年轻人涌向城市,城市老年人群向往田园生活,而打造乡居民宿+休闲养老新模式,发展村组睦邻点、邻里互助中心,推进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互助式养老服务,会让更多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张淑芬说。
结合乡村振兴计划,她建议,在政府层面成立乡村投资管理基金公司,将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孤寡老人的宅基地和承包地投放到市场,试水资本运作,将收益反哺给孤寡老人,让他们有条件去选择更好的养老方式。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早年想做养老,但精力不够。前几年母亲生病住院,我先后请了4个保姆照顾她,即便如此,还是感觉不安心。”这加快了张淑芬投身养老的步伐。2021年9月,她在易县投资兴办的第一家养老院开业了。2022年元旦,3个日间照料中心也开门营业。
“做养老是公益慈善事业,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张淑芬坦言,目前当地养老服务公共设施配套相对滞后,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医等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围绕开办职业技术学校、解决社会就业、助力山村脱贫攻坚、帮扶老弱病残等方面,她的企业一直参与公益事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做养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益事业。
张淑芬希望,通过不断探索能打造几个村级养老示范点,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照顾服务,让农村老年人也像城市老年人一样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问起张淑芬如何当好一名人大代表,张淑芬说,人大代表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履职中,要紧扣中心大局,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谋发展,共同致富。
从当选人大代表的那一天起,张淑芬就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入村听民声、感民情、解民忧,是她的工作常态。定期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已是她履职这些年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是她真实的写照。繁忙工作之余,她白天走访慰问、沟通交流,晚上整理内容、完善建议。访民意,办实事,她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不负人大代表这份职责。